第 3 节:圣人是明白道德的老实人,天爵榜排名前二十
作者:朱云川
在探讨“圣人是明白道德的老实人”这一问题时,我们需从经典古籍对圣人的描述入手,深入剖析圣人的特质、行为方式以及其在道德层面的体现。
一、圣人对道德的深刻理解与践行
1. 无私与以民为本
从老子《道德经》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来看,圣人具有一种极致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被自我的私欲所左右,而是将百姓的意愿和需求当作自己的关注点。
这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觉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利益的考量之中,而圣人却能超越这种局限。这种以百姓心为心的态度,并非是一种表面的作秀,而是源于对道德本质的深刻理解。道德的核心之一在于关爱他人、顾及群体利益,圣人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极致。
例如,古代的贤君舜帝,他在治理部落时,总是倾听百姓的声音,为百姓谋福祉。他的决策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为了整个部落的安定与发展,这就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实践,也是他作为圣人明白道德并老实践行的体现。
2. 克制欲望,追求质朴
“圣人为腹不为目”这一表述揭示了圣人在欲望面前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眼花缭乱的物质和感官享受所迷惑,追求着无尽的“目”的满足,如过度追求奢华的生活、虚荣的外表等。
然而,圣人明白真正的道德生活是质朴的,他们注重内在的充实而非外在的虚荣。为腹,代表着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为目则是克制不必要的欲望。这种克制并非易事,需要强大的道德自律。
只有真正明白道德内涵的人,才能够坚守这种质朴的生活方式。就像古代的隐士,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物质的诱惑,在简单的生活中追求道德的完善,他们是老实遵循道德准则的典范。
二、圣人的智慧与道德老实性的关联
1. 洞悉事物本质与道德判断
《易传》中提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表明圣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是对事物物理现象的了解,更是对事物背后道德关系的把握。他们能够看清复杂事物中的道德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例如,在面临两难的道德抉择时,圣人能够凭借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选择符合道德的道路。这种智慧不是用来投机取巧或者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老老实实地运用在道德的实践中。他们不会被表面的利益或者短期的诱惑所干扰,而是坚定地遵循道德的指引。
2. 预见未来与道德的长远考量
“圣人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体现了圣人的远见卓识。在道德层面,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考虑到行为的长远后果。一个明白道德的老实人不会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未来、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圣人在做决策时,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确保自己的行为在长远来看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在制定政策或者教导弟子时,他们会考虑到这些行为在多年以后可能产生的道德影响,而不是只关注当下的效果。这种对道德的长远考量,是圣人作为明白道德的老实人的重要体现。
三、圣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老实性
1. 务静务正,不与人争
《六韬》中说“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圣人的务静务正,体现了他们在行为上的道德老实性。
务静,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沉稳,不被外界的浮躁和喧嚣所干扰。在一个充满竞争和诱惑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而务正,则是行为的端正,坚守道德的原则。
圣人不会像愚人那样,因为不能坚守正道而陷入与人争斗的境地。他们老老实实地遵循道德规范,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利益或者达到目的。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有些人可能会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而圣人则会坚守诚信、公平等道德原则,即使在面临竞争压力时也不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
2. 以道德为导向的行为目的
圣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以道德为导向的,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践行道德、传播道德。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在治理国家、教导民众等大事上,他们都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
这种行为目的的纯粹性,是他们作为明白道德的老实人的显著特征。他们不会打着道德的幌子去做不道德的事情,也不会在道德行为中掺杂个人的不良企图。
例如,老子撰写《道德经》,传播自然道德学说,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明白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
综上所述,圣人之所以是明白道德的老实人,是因为他们对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各个方面老老实实地践行。他们的无私、克制欲望、智慧、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及以道德为导向的行为目的,都体现了他们在道德上的高度觉悟和老实的态度。这种对圣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