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疗愈功利浮躁社会之病
作者:朱云川
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到处都是赤裸裸的“赚钱”话题。稍微有点文化的搭台,也闪现出经济唱戏(妖怪吃人)的影子。现实与鲁迅《狂人日记》描述一样,不仅古书字里行间写满吃人,今天的互联网自媒体也在吃人。
在丛林法则下,一切无道缺德的人和社会都病了——五个关键词:缺道德、无灵魂、没文化、唯利是图、行尸走肉。在今天,文科生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痛哭流涕,一概没用,有病就得治!
《疗愈功利浮躁社会之病:文科生的担当与使命》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打开各种社交平台,浏览各类新闻资讯,“赚钱”这个话题就像一张无处不在的大网,笼罩着人们的生活。
哪怕是那些看似有点文化底蕴的活动,背后也往往隐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就如同鲁迅笔下《狂人日记》所描述的那样,吃人现象无处不在。曾经,我们以为古书里字里行间写满的“吃人”只是封建旧时代的悲哀,可如今,在互联网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吃人”的现象以新的形式再度上演。
丛林法则在这个社会肆意横行,其带来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和身处其中的人们似乎都病了。这病体现在五个关键词上:缺道德、无灵魂、没文化、唯利是图、行尸走肉。
缺道德,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社会的公序良俗受到挑战;无灵魂,使人们如同没有方向的船只,在物欲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没文化,不是说缺乏知识的储备,而是缺失对文化内涵真正的尊重与传承;唯利是图,更是把利益奉为唯一的追求,不顾手段是否正当;行尸走肉,则形象地描绘出一些人如同没有思想的躯壳,机械地追逐着物质的满足。
在这样的社会病态下,文科生似乎成了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往往对社会的种种弊病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于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痛哭流涕。然而,这些情绪和行为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就像一个人身体生病了,仅仅是抱怨疼痛,而不去寻找治疗的方法,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该如何治疗这个社会的病呢?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其实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使命。
首先,文科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这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来对抗社会的“没文化”之症。例如,许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用文字构建一个个充满道德、灵魂与文化内涵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像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用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让读者在故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文化对社会的一种滋养。
其次,文科生可以成为道德的倡导者。在学校里,文科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上的道德典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社会上,文科出身的媒体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正面的道德事迹,对缺德行为进行批判,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
再者,文科生要为社会注入灵魂。他们可以从哲学、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角度,去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然后将这些思考分享给大众。比如一些哲学家举办讲座、撰写书籍,阐述关于生命、自由、平等这些永恒的话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是仅仅被物质利益所驱使。
最后,对于社会的唯利是图和行尸走肉现象,文科生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抵制。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抱怨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找出导致人们过度追求利益的社会因素,然后呼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里,文科生不能只是消极的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地成为社会病症的疗愈者。虽然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只要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担当与使命,从自身做起,用文化、道德、灵魂去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那么我们就有希望让这个社会逐渐摆脱病态,走向一个更加健康、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
总结:
在如今功利浮躁且病态的社会环境下,到处充斥着不良现象,文科生虽易对社会弊病产生强烈反应,但不应只是抱怨。他们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道德意识等优势,有着疗愈社会病症的担当与使命,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行动起来,才有望改善社会现状,让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