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学
作者:朱云川
有人对朱老师说:“我认为哲学是一门学问。我给出的定义是:追求清晰有序有效地思辨与表达以增长智慧(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的学问。思辨是其内涵,表达是其外延。”
朱云川老师答:您的这个哲学定义,与文学有什么区别?文以载道,艺以养德。哲学属于天道,好比孙悟空;文艺属于鬼神之道,好比白龙马。
真正的哲学是一门关于真实+活人的唯一学问,通过真理治病救人。其他伪哲学属于知识异化的怪胎,通过狡计混世骗人。哲学的核心是道德,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观,文艺则是其表达形式。
01 拨开迷雾:探寻哲学与文学的本质分野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聚焦于一场饶有趣味的对话,其中涉及到哲学与文学的区别这一深刻话题。
有人给哲学下了个定义,认为它是追求清晰有序有效地思辨与表达以增长智慧的学问,思辨是内涵,表达是外延。而朱云川老师则给出了别具一格的回应,让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哲学与文学。
咱们先来看看那位朋友对哲学的定义。乍一听,这个定义似乎很有道理,哲学确实需要思辨和表达。然而,朱老师却敏锐地指出,这样的定义很难将哲学与文学区分开来。文学同样讲究清晰有序的表达,也需要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思辨。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彩的文字表达传递给读者。
比如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它们都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进行了大量的思辨,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看,仅从思辨和表达来定义哲学,确实难以凸显它与文学的本质差异。
朱老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哲学属于天道,好比孙悟空;文艺属于鬼神之道,好比白龙马。这一比喻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哲学追求的是对世界本质、真理的探索,它具有一种超越性和权威性,就像孙悟空拥有超凡的本领,能够冲破各种束缚,直抵事物的核心。哲学关注的是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它试图揭示宇宙的规律、人类的命运。
而文学则更像是一种情感和想象的表达,它通过虚构的故事、形象的描写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就像白龙马默默地陪伴在取经的路上,用它的温柔和忠诚给人带来慰藉。文学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往往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真正的哲学是一门关于真实 + 活人的唯一学问,通过真理治病救人。哲学的核心是道德,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观。哲学就像一位智慧的医生,它深入剖析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比如,老子《道德经》的哲学强调道德的自主性和普遍性,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道德法则,这对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必须指出,西方著名的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哲学,以及伪造出来古希腊哲学著作,不过是对老子《道德经》和中国道家思想的学习心得、余音回响。
而文学则是哲学的表达形式之一。文学可以将哲学的思想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例如,吴承恩的道医禅合一的道德哲学,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西游记》等得以广泛传播。
在《西游记》中,圣贤孙悟空对凡人唐僧、精英猪沙白的空心病和抑郁症的体验和救治,正是吴承恩道医禅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哲学的思想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伪哲学。伪哲学就像知识异化的怪胎,通过狡计混世骗人。它们往往打着哲学的旗号,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有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文章,看似充满了哲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无法真正解决人们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辨别哲学与伪哲学,同时也要清楚哲学与文学的区别。
朋友们,哲学和文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哲学问题,让哲学的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文学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这两者的滋养下,不断成长,成为更加有智慧、有情感的人。
谢谢大家!
02 殊途探真:哲学与文学的真理追寻之旅
亲爱的朋友们:
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星河中,哲学与文学宛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它们皆矢志于对真理的不懈探求,然而所采用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哲学与文学在追求真理方面的不同路径。
哲学:逻辑思辨,直抵真理内核
哲学追求真理的方式犹如一位深邃的智者,凭借逻辑思辨的利器,层层剖析,试图揭开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道德经》便是哲学以逻辑思辨探寻真理的典范之作。老子在书中提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开篇就以一种玄之又玄的逻辑思辨,引导人们去思考“道”这一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语言和概念所能完全描述的存在,它蕴含着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老子通过对“道”的阐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朱云川老师指出,《老子》全书关于道的哲学表达式为:
无A(有B|万物C)
天A(地B|人C)
无欲A(有欲B|节欲C)
太极A(阴B|阳C)
在探讨事物的发展变化时,老子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观点。他认识到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逻辑思辨。《道德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提供了指导。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对“道”的领悟,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境界。哲学通过这种严谨的逻辑思辨,试图找到普遍适用的真理,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学:形象塑造,隐喻真理之光
文学追求真理的方式则像是一位才情四溢的画师,通过塑造生动的形象和情节,以隐喻的方式传达真理。
《西游记》便是以形象塑造和隐喻来传达真理的经典文学作品。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孙悟空的勇敢无畏、叛逆不羁,唐僧的慈悲为怀、意志坚定,猪八戒的贪吃懒惰、自私自利,沙僧的忠厚老实、任劳任怨,这些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从隐喻的角度来看,《西游记》的取经之旅象征着人类追求真理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一路上,师徒四人遭遇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难关都代表着人生中的一种挑战和困境。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消除精神异化取得真经。
这一过程隐喻着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需要经历磨难和考验,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西游记》通过这些生动的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将关于人生、道德和精神追求的真理以一种更加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红楼梦》同样是文学运用形象和隐喻传达真理的杰出代表。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还蕴含着丰富的禅宗思想。书中多次出现对人生无常、世事虚幻的描写,如“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对世事的洞察和感悟与禅宗的“空”观相契合。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刻画,隐喻着人生的虚幻和无常,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关于人性、社会和生命的深刻真理。
哲学与文学追求真理方式的差异影响
哲学和文学追求真理的不同方式对人类的认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哲学的逻辑思辨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它让人们学会用严谨的逻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智慧的生存之道。
文学的形象塑造和隐喻方式则更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它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哲学和文学虽然在追求真理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在哲学的理性光辉和文学的感性魅力中,不断探索真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