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炎帝——圣人与贤者的领袖之争
作者:朱云川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有一个炎黄相争和炎黄战蚩尤的精彩故事。炎帝代表德者,德在道先,实践优先。黄帝代表道者,道在德先,理论优先。蚩尤代表失者,无道缺德,任性妄作,有罪不改。
命运如下:在炎黄相争中,黄帝胜出,炎帝失败;在炎黄战蚩尤中,炎黄合作,诛杀蚩尤。这说明什么呢?道者黄帝是华夏人文正统,德者炎帝起实践辅助作用,失者蚩尤坚持任性妄作,自取灭亡。
01 来自贤者实践对圣人的傲慢
有人对朱老师说:
我是做实业的。一切理论要为实践服务,科学思想就是最强战斗力。你的经历决定了你缺乏实战,更没有巧妙实践的能力。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成不了领袖。
我很少看书。我可以变幻万物。死读书,读死书,羁羁绊绊从业。灵活学,活灵学,潇潇洒洒做事。二者天差地别。我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要懂那么多干啥?
朱云川老师答:
我看你也没啥成功呀?你就是不懂哲学,自己瞎琢磨!在你这样的领袖人物面前,朱老师啥都不是。领袖者,令众人心悦诚服,誓死追随者也。社会上成功人士很多,也没见什么领袖,对了,有几个网红、意见领袖!
现实中,朱老师得不到各路江湖好汉领袖的赏识,用也是当人力、做奴才。何谓赏识,起码要言听计从。你想用人才,却不信人才,如何用?社会上那么大的官,那么多资源,用了什么人才?拍脑瓜,看心情,赏碗饭吃而已!
【解读】
挣脱名利枷锁,探寻真正的成功之路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江湖好汉的名利场。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陷入一场关于名利的追逐游戏。
有一位做实业的朋友,跟朱云川老师说,一切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还说朱老师缺乏实战能力,成不了领袖。他觉得自己很少看书,却能变幻万物,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没必要懂那么多。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利才是成功的标志。
然而,朱老师的回应却发人深省。他反问这位实业朋友,“你也没啥成功呀”,指出他是不懂哲学,自己瞎琢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一心追逐名利,渴望成为所谓的“领袖”,但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即使那些手握大权、坐拥资源的风云人物,又有多少真正懂得赏识和任用人才呢?很多时候,不过是凭自己的喜好,“拍脑瓜,看心情,赏碗饭吃而已”。
西方人曾提出“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名利场上,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些已经获得名利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那些尚未成功的人,则可能在竞争中越来越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盲目地去追逐名利,成为名利的奴隶。
就拿我们熟知的乔布斯来说,他无疑是一位成功的领袖。但他的成功并非仅仅源于对名利的追求,更在于他对科技和创新的热爱与执着。他不断地探索未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变了世界。他的成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拥有名利,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创业者,他们怀揣着梦想,勇敢地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中。他们或许没有太多的资金和资源,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虽然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却迷失在了名利的漩涡里。他们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他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他们以为名利就是一切,却不知道当他们得到名利的那一刻,内心可能会感到无比的空虚和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江湖好汉的名利场中保持清醒呢?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明白,名利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内心的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要像那位实业朋友一样,轻视知识的力量。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我们要懂得赏识人才和尊重他人。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朋友们,江湖好汉的名利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初心,挣脱名利的枷锁,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成功之路。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那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精彩的篇章!
谢谢大家!
02 劳而少功对贤者的实践证明
有人对朱老师说:
虽然你做不了领袖,不过网上认识快一年下来,你也升华不少:少了锐气,多了合气;多了客观,少了霸气。
朱云川老师答: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成功?第一,你我所求不同,自然方式不同。第二,你成就你,我成就我,不是一回事。第三,文化能不能成功,看天爵榜,不看财富榜,人气榜。
朱老师三十年没变了!要说变,是你们的眼中的我在变。其实,变是相对的。接近一个对象,你会感觉对象变清晰了,变成熟了,变进步了。其实,对象可能根本没变。变的是你的眼光,一年下来,感觉更脸熟,顺眼了一些!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以己度人,按自己的层次选接受相似的观点。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都以为是别人错了,其实未必然。这叫同频共振。
实际上,能让自己真正进步的,往往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眼前豁然开朗了。当然,不同道路上的不同观点,是不值得学习的干扰因素。
你搞实业,搞一个大同公社?一百多年前,美国资本家欧文,也尝试过,失败了!大同是空想,只是乌托邦,事实早证明了。一个人真实践,也可能是瞎折腾,毕竟连道理都讲不通。实践都是有成本代价的。先讲得通道理,少劳多功。不通道理也可以是实践,劳而少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都行不通!
【解读】
坚守自我,理性实践——跳出世俗评判的牢笼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对话,这里面藏着关于成功、自我认知和实践的深刻思考。有人对朱云川老师说,虽然他做不了领袖,但网上相识快一年下来升华不少,少了锐气,多了合气,多了客观,少了霸气。而朱老师的回应,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的大门。
“你我所求不同,自然方式不同。你成就你,我成就我,不是一回事。”这句话简直太有力量了!在这个充满比较和评判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别人的标准所左右。就像在一场没有尽头的赛跑中,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脚步,却忘了自己的节奏。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比较理论”,人们总是倾向于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以此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剧本,成功的定义也因人而异。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改变了商业格局;屠呦呦专注科研,发现青蒿素拯救无数生命。他们的成功路径截然不同,但都在自己的领域绽放了光芒。我们又何必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呢?
朱老师还提到文化成功的评判标准,“文化能不能成功,看天爵榜,不看财富榜,人气榜。”这让我想起如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多人追求一夜成名,为了流量和财富不择手段,却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文化领域,那些能够传承思想、启迪心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瑰宝。
比如《西游记》,它没有在当时带来巨额财富和超高人气,但历经几百年,依然是中国道德、哲学和文学的巅峰之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不能被世俗的名利蒙蔽双眼,要看到更长远、更有意义的成功。
关于实践,朱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到有人搞实业要想搞大同公社,还拿一百多年前美国资本家欧文的失败案例来举例。这告诉我们,实践不是盲目地蛮干,而是要有理论的支撑。
有数据显示,在创业领域,很多项目因为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理论规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实践是有成本代价的,先讲通道理,才能少劳多功;不通道理就去实践,很可能劳而少功甚至无功而返。就像盖房子,如果没有设计好图纸,盲目动工,最后可能建出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
另外,朱老师说“三十年没变了,变的是你们眼中的我”,这背后反映出大多数人“以己度人”的思维误区。我们总是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评判别人,对于不认同的观点,就轻易地认为是别人错了。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样子。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选择,拓宽自己的视野。
朋友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坚守自我,不被世俗的评判所左右。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成功,用理性的思考去指导实践。同时,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让我们跳出那个被别人设定的牢笼,勇敢地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