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主张扬道弃儒
作者:朱云川
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清末中兴重臣曾国藩说过:“救中国,当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在思想上,曾国藩一生有三变:早年为名教中人,儒本法用;中年为墨本儒用,弃法从墨;晚年为道本墨用,弃儒救国。
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
《扬道弃儒:近代先哲的启示》
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们站在近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之畔,去探寻那些先哲们对于传统思想儒道两家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所提出的“扬道弃儒”理念对当时乃至今日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
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严复先生。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道: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严复先生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他对儒道思想在不同政治体制下适用性的理解。
在他看来,黄老之道所蕴含的民主思想元素,如“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更适合民主国家的治理理念。而儒家思想,在封建君主制国家里,往往被君主用作统治的利器,更多地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严复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西方著作,引入西方思想,对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僵化部分进行批判,而对道家思想的民主性元素予以肯定,这无疑是一种扬道弃儒的倾向体现。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中国思想界探索新道路的方向。
二
再看清末中兴重臣曾国藩。曾国藩说过:“救中国,当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他一生在思想上有三变:早年为名教中人,儒本法用;中年为墨本儒用,弃法从墨;晚年为道本墨用,弃儒救国。
曾国藩身处清末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之中,他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在应对当时国家危机时的局限性。
他提出以老庄思想为根本,结合禹墨思想来拯救中国,这一转变体现了他在经历诸多世事变迁后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晚年,选择道本墨用,弃儒救国,这表明他认为道家思想在挽救当时中国危局中有着更为根本的价值。
他的这种思想转变,是对当时社会变革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传统思想重新评估的重要体现。
三
还有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他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
1935年,鲁迅发表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章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鲁迅对儒家礼教“吃人”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说出震撼人心的话语: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他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深恶痛绝,而对道家思想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道家思想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根柢,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关键所在。
鲁迅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表达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某些元素,以反抗封建儒家思想的压迫,这也是一种扬道弃儒的表现形式。
四
这些近代的先哲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经历中,都认识到了道家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儒家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时对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他们倡导扬道弃儒,并非是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力量,为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时代,我们回顾这些先哲的思想,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启示。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认识到儒家思想中积极的社会伦理价值,也要重视道家思想中的自由、民主、顺应自然等理念。
让这些传统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动力。
总结:
这篇演讲稿阐述了严复、曾国藩、鲁迅三位近代人物在扬道弃儒方面的观点言论。严复通过对儒道在不同政体下适用性的分析体现扬道弃儒倾向;曾国藩以其思想转变,尤其是晚年的道本墨用弃儒救国表达类似观点;鲁迅则在批判儒家糟粕同时高度评价道家思想。他们的思想反映近代社会变革对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对现代传承传统文化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