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川: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现象的深度剖析
作者:朱云川
传统教科书认为,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危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根本矛盾,经济B和政治C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一百多年来,为什么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因为没有找到根本问题,单纯的经济B或政治C改革,都不足以撬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现象的深度剖析》
传统教科书的观念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根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这种矛盾体现为经济和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却呈现出垂而不死的状态,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经济层面,这种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1世纪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制度维护着资本家的利益,使得广大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这种经济与政治的矛盾,按照传统理论,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但是,资本主义至今仍然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发展,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
例如,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了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这种经济改革措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起到了暂时的缓冲作用。
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从而暂时掩盖了经济基础中的矛盾。
其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出福利制度,从表面上改善了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
同时,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不断完善,给予民众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尽管这种民主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这些政治上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延迟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然而,这些改革都只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修修补补,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
单纯的经济改革只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对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调整,无法改变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的本质。而政治改革也仅仅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对统治手段和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优化。
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导致其必然灭亡的根本危机,并非仅仅是经济B和政治C的矛盾,而是全社会缺少道德共识、失去正确方向的文化危机A。
资本主义的文化核心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整个社会以追求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缺乏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注,缺乏共同的道德追求。这种文化危机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的加剧,使得资本主义在面临经济和政治问题时,无法从根本上达成社会共识,寻求彻底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虽然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不断调整暂时延缓了灭亡的进程,但由于没有认识到其根本的文化危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资本主义BC必然无法逃脱被更先进的共产主义ABC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