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产主义与传统共产主义概念比较
作者:朱云川
从理论来源讲,道德经+共产主义=新共产主义。那么,新共产主义与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概念有哪些不同?
朱云川老师提出的新共产主义,与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都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面发展、人民幸福、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二者的最终目标相同,只有理论来源、具体目标、实现方式、现实结果不同。
主要有五大不同:
其一,社会发展模式论。
朱云川老师提出,人类社会有三大要素,天道文化=A,地道经济=B,人道政治=C,它们的排列组合形成十六种社会模式。
其中,新共产主义就是A+B+C,共同主义就是ABC。共同主义,作为已完成的自然的人道的共产主义,指自然(真实)共产主义。
共同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灵魂。
反之,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没有明确社会结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摡念相混淆,定义模糊,不具有科学性。
其二,共产主义社会层次论。
朱云川老师提出,共产主义分层次,不分阶段。
根据新共产主义就是A+B+C的定义,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自然共产主义 ABC、文化共产主义 ACB、创新共产主义BAC、经济共产主义BCA、民主共产主义 CAB、军事共产主义CBA。
共产主义社会层次论认为,根据不同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人民可以选择实行不同层次的共产主义模式,而不必陷在中低层次的共产主义或非共产主义苦难中,长期徘徊不前,结果半途而废。
反之,传统教科书误把资本主义当成共产主义的母腹,把社会主义当成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提出资本主义补课论、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等不正确观点,使非共产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阻碍了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实现。
其三,人民刚需五大保障论。
朱云川老师提出,动员人民群众追求幸福、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在于满足活人刚需的五大保障,即养老、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对全体人民免费。
人类社会的一切资源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人民共建共享自己创造的社会福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实现五大保障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政治制度和人类精神自由解放的有利文化条件。
传统教科书的动力论,是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永不停止。实际上,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阶级合作、共产主义阶级消亡,这是三个层次的发展形式。阶级斗争只适合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时期,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其四,共产主义现实可行论。
朱云川老师提出,共产主义不是远大理想,更不是宗教幻想,而是活人摆脱现实苦难的现实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正确观点。一切非共产主义的社会模式,都是导致活人异化、产生现实苦难的现存条件。共产主义是一切苦难社会的掘墓人。
传统教科书认为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只有方向,难以达到。传统教科书认为共产主义现实不可行,坚持社会主义阶段论,认为共产主义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必须指出,传统教科书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源于经济危机B引发的阶级斗争C成果。实际上,通过经济休克疗法和政治民主游戏,资本主义得以一次又一次死而复生,并没有进入共产主义。
朱云川老师指出,资本主义是B+C,共产主义是A+B+C,导致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道德的文化危机A。可见,在共产主义的道德经济学ABC模式,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BC,再也没有任何比较优势。
其五,共产主义不可超越论。
朱云川老师提出,共产主义A+B+C和共同主义ABC,都不可超越。与共产主义A+B+C不同的非共产主义,不是真理而是谬误,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所谓非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人必须与之实行彻底决裂的传统所有制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属于强迫活人异化产生苦难社会的非A+B+C。
传统教科书只有假设,发展没有止境,认为共产主义可以超越,实际上就是空想主义和宗教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