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理念的守正创新与双重超越
作者:朱云川
从理论来源讲,道德经+共产主义=新共产主义。朱云川老师的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共产主义(宣言)、传统教科书的传统共产主义(科社),在概念上有哪些不同呢?
朱云川老师提出的新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共产主义、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都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面发展、人民幸福、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
三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只有理论来源、具体目标、实现方式和现实结果大不相同,对共产主义理论具有守正创新与双重超越。
朱云川老师的新共产主义,主要包括五大不同理论:
其一,社会发展模式论。
其二,共产主义社会层次论。
其三,人民刚需五大保障论。
其四,共产主义现实可行论。
其五,共产主义不可超越论。
《新共产主义:对传统共产主义和经典共产主义概念的守正创新》
在共产主义的理论发展长河中,朱云川老师提出的新共产主义犹如一颗新星闪耀其中。当我们探究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概念的根本差异时,就会发现,朱云川老师的新共产主义,是一次对共产主义理念的守正创新与双重超越。
一
从理论来源看,新共产主义将《道德经》与共产主义相结合,这无疑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融合。
老子《道德经》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智慧,它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无为而治等理念,为共产主义现实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朱云川老师提出的新共产主义来源之一,并不是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概念(指科学社会主义,或称传统共产主义),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共产主义概念(简称经典共产主义)。
经典共产主义概念,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四篇经典文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及其七个序言。
来源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共产主义,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以道莅天下、文化先行、无为而治”的新共产主义,这两种理论来源的不同,就像两条不同的溪流,它们都朝着共产主义这个大海奔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水源与路径。
必须指出,传统教科书的共产主义概念,更多地基于苏联斯大林时代扭曲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阐释,有着浓厚的非共产主义色彩与历史局限性,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共产主义。
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发明出来团结工人阶级共同奋斗的韬光养晦策略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纲领,并不是《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原则。
新共产主义的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何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完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求解放的时代承诺与历史重任。
新共产主义的双重超越:一是从传统教科书回到经典原著,实现从非共产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话语主场与人民主体性超越;二是从政治经济学BC上升到道德经济学ABC,实现从共产主义未来可期到共产主义现实可行的超越。
二
朱云川老师提出的五大不同理论,深刻地体现了新共产主义与传统概念的差异。
其一,社会发展模式论。
在人类社会的十六种发展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是真实存在、逻辑可证、现实可行的。区别在于结构与功能、价值与需要的不同。
传统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多地侧重于阶级斗争、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线性发展模式,服从政治经济学原理BC。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共产主义,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属于非资本主义B+C模式。
新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多元发展,就如同一个生态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不是单纯的某一因素的推动,服从道德经济学原理ABC。
例如,在共产主义ABC的发展模式下,可能不仅关注经济、军事和工业生产力的单一提升,还会更加注重道德、文化、政治、生态、文艺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二,共产主义社会层次论。
共产主义社会层次论也是一大亮点。
传统教科书对于共产主义的阶段划分相对固定,而新共产主义认识到不同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提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共产主义模式。
就好比是在建筑大厦时,传统模式是按照单一的“结构决定功能”的楼层设计,强迫活人适应制度需要;新共产主义则根据不同功能决定结构,结合具体条件、人民需求等构建不同层次结构的大厦,更加灵活且贴合生活实际,改造制度适应活人需要。
其三,人民刚需五大保障论。
人民刚需五大保障论体现了新共产主义对人民权益保障的新思考。
传统的共产主义理念,虽然也强调人民的权益,但在公私对立思维框架下,容易出现极端自私、半公半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大公无私等概念混淆,没有明确边界就不利于正确落实。
新共产主义则从更具体、更全面的角度去定义这些基本保障,从而把有限的活人刚需(根本利益)与无限的个性需要(欲望无度)区别开来,有利于满足人民共同利益的全面落实。
例如,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提出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保障措施,确保人民在各个生活层面都能感受到共产主义的现实优越性。
其四,共产主义现实可行论。
共产主义现实可行论打破了一些人对共产主义遥不可及的固有观念。
传统的共产主义概念,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过于理想化,称之为乌托邦、空中种树、永远的地平线,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叫共产主义渺茫论。
新共产主义强调其现实可行性,通过分析当下的社会资源、科技发展、人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论证共产主义在当下就可以逐步实现的路径。这就像是在告诉人们,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可以一步步回归共产主义的道德之乡。
其五,共产主义不可超越论。
共产主义不可超越论也对传统概念有所突破。
传统共产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对超越性的单向度追求,而新共产主义更加注重脚踏实地,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避免因片面追求超越而带来不切实际的发展策略。
总结
朱云川老师的新共产主义、经典共产主义与传统共产主义概念,虽然有着相同的最终目标,但在理论来源、具体目标、实现方式、现实结果上存在诸多不同。
新共产主义以其独特的理论创新,为共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像是一艘在共产主义海洋中航行的新船,虽然与传统的船只驶向相同的彼岸,但有着不同的船身设计、动力系统和航行路线,为共产主义的发展之旅增添了新的可能。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研究和探讨朱云川老师的这种新理论,为共产主义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