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道德家还是道家?
作者:朱云川
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结合《道德家与道家有什么区别?》内容,鲁迅是道德家还是道家?
《鲁迅:道德家还是道家?——从其对老子与道教的观点谈起》
尊敬的各位听众:
今天,我们站在鲁迅的几句名言之下,来探讨一个饶有趣味且颇具深度的话题:鲁迅,他到底是更倾向于道德家还是道家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鲁迅的这几句话:“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对老子以及道教文化的高度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道德家的特质。道德家以自然(真实)为本,他们强调理论要明确且在现实中管用,并且积极践行自己的理论。
老子,作为被鲁迅提及的重要人物,是道德家的典型代表。老子的思想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真实的深刻洞察,他的理论如“无为而治”等,都是为了给社会和个人提供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路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鲁迅,他一生都在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他以笔为剑,试图揭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弱点,他的文字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状况的一种反映。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都像是道德家一样,把社会的真相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希望借此唤起民众的觉醒。他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改造国民性,让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这就如同道德家的方向明确性。
而且,鲁迅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讨论,与各种腐朽的势力作斗争,这体现了一定的实干精神。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家的特点。道家以道(认识)为本,虽然道家不重实践,但其思想充满了对道的独特认识和哲学性的思考。道教与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强调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表明他对道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认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对宇宙的一些看法,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一种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有时带有一种超脱的、类似道家的哲学韵味。
例如,他在面对一些困境时,会有一种对命运、对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寻,这种探寻不仅仅局限于现实层面,还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就像道家对道的思考一样。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鲁迅更偏向于道德家的特质。
他虽然重视道教文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沉浸在道家那种相对虚幻的哲学思考中。
他重视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更多的是从中国文化和人生真谛的角度出发,他希望从其中汲取智慧来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他的所有创作和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如何让中国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他的思想明确地指向社会变革、民众觉醒这些现实的目标,并且他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这与道德家唯道是从、勤能行之的特点相契合。
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黑暗,民众愚昧。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像一个道德家一样,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
他深知中国的问题所在,他的理论(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明确且针对现实的。他不像道家那样,虽然有对道的认识,但缺乏直接的实践来改变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虽然鲁迅对老子和道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但从他的一生作为、他的创作目的以及他对社会变革的积极态度来看,他更像是一个道德家。
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包括老子的思想以及道教文化中的精华,但他将这些智慧运用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以实现他心中那个让中国走向进步、让民众觉醒的理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