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所 > 道德哲学研究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困:杂家思维的羁绊

栏目:道德哲学研究所|时间:2025-05-04 06:48|阅读:18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困:杂家思维的羁绊

  作者:朱云川

  当今社会,无论是官学还是民间的伪官学,都是在说“要创新”、“可创新”、“能创新”,却几乎无一人能够说明白“如何守正,如何创新”。究其原因,在于清一色的杂家思维方式。

  杂家思维方式有三个根本特征:一是缺同一本体论,等同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只讲实用性,不讲系统性。三是贪求多而杂,拒绝少而精,官学名高实秕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困:杂家思维的羁绊》

  

  尊敬的各位听众:

  今天,我们站在哲学社会科学这片广袤而深邃的领域,探讨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困扰着我们许久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为何创新难?

  在当今社会,“创新”这个词就像一阵流行的风,无论是官学还是民间的伪官学,都在高呼“要创新”“可创新”“能创新”。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时,却几乎找不到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说明白“如何守正,如何创新”。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那清一色的杂家思维方式。

  杂家思维方式有着三个根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如同沉重的锁链,束缚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脚步。

  首先,杂家思维缺同一本体论,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体论是哲学的根基,是构建理论大厦的基石。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个明确的本体论能够为研究提供方向和核心价值。就好比一颗大树,本体论是它的根,只有根扎得深,树干才能粗壮,枝叶才能繁茂。

  然而,杂家思维却缺失了这个根本,就像在一片没有根基的土地上试图建造高楼大厦,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同一本体论的指引,研究就会变得盲目、分散,各个观点之间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今天借鉴这个理论,明天又拼凑那个学说,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将其统摄起来,这样又如何能实现创新呢?

  其次,杂家思维秉持质量不够,数量来凑的理念,只讲实用性,不讲系统性。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系统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应该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相互配合、协同运作。然而,杂家思维却忽视了这一点。

  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成果数量,不断地堆砌各种观点和材料,却不注重这些内容的质量和内在联系。这就好比用一堆劣质的零件去组装汽车,虽然零件数量很多,但最终组装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无法正常运行的废品。

  只注重实用性,就会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仅仅满足于解释一些眼前的小问题,甚至为不合理现实曲学阿世,为名利而辩护,而无法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去构建创新性的理论体系。

  比如,在一些政策研究中,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现象和应对措施,而没有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研究很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最后,杂家思维贪求多而杂,拒绝少而精,使得官学名高实秕糠。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源于对少数关键问题的深入挖掘。然而,杂家思维却陷入了追求多而杂的误区。

  他们试图涵盖所有的领域、所有的问题,结果却只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就像一个人在一片广阔的田野里浅尝辄止地播种,看似播种的面积很大,但由于没有精心照料,最终收获的只是干瘪的秕糠。

  这种贪多求杂的思维方式在官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所谓的学术成果看似高大上,实则空洞无物,缺乏真正的创新内涵。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杂家思维的束缚,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呢?

  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本体论的构建,从根源上确立研究的核心价值;需要我们摒弃数量至上的观念,注重研究的质量和系统性;需要我们学会做减法,聚焦于关键问题,深入探究,追求少而精的研究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摆脱杂家思维方式的羁绊,才能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开辟出创新的新天地。

  谢谢大家!

1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