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老子大学论坛 > 查看主题
查看主题

‌中国社会太缺乏学术精神了!

addm  前天 21:04  8  0

‌中国社会太缺乏学术精神了!

法的路上  2025-09-06


某985高校青年教师深夜在实验室崩溃的视频曾在学术圈刷屏:他对着满桌未整理的数据嘶吼,“三年了,为了评职称,我发了5篇‘水刊’,可连自己都不知道研究的意义在哪!”视频下的评论里,有人说“我博士毕业靠的是‘复制粘贴’的综述”,有人说“导师让我把同一组数据拆成三篇论文发”——这些刺眼的真实,撕开了中国社会学术精神缺失的伤疤。所谓学术精神,本是“求真的执着、严谨的敬畏、独立的思考、创新的勇气”,可如今在很多领域,它却成了稀缺品:功利主义把学术变成“指标游戏”,权威崇拜把学术变成“圈子江湖”,浮躁心态把学术变成“流量快餐”。这种缺失不是个别学者的道德滑坡,而是一套系统性偏差下的集体迷失。


一、功利化碾压:学术成了“指标敲门砖”,求真成了“多余的奢侈品”


学术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为了弄清一个原理、验证一个假设,哪怕耗十年光阴也心甘情愿。可现在,“求真”早已让位于“求快”“求多”:大学教师评职称要看“SCI分区”,学生毕业要看“核心期刊数量”,科研团队拿项目要看“影响因子排名”。这套“唯指标论”的评价体系,把学术变成了“计件劳动”,没人再关心研究是否有实际价值,只关心能不能凑够“硬指标”。


某调查显示,2023年国内“论文工厂”产出的“垃圾论文”超过12万篇,这些论文要么数据造假,要么逻辑混乱,甚至有期刊一年刊登上千篇“凑数文章”——反正只要有“期刊号”,就能算进“成果”。更荒诞的是,某高校为了提升“学科排名”,要求文科教师也必须发“SCI论文”,逼得中文系老师只能去写“汉字识别的神经机制”这类与专业无关的选题。当学术变成“为指标服务”,“求真”自然成了多余:某学者坦言,“我知道我的研究结论站不住脚,但只要实验设计看起来‘规范’,审稿人不较真,就能发出去——大家都在这么干,我不这么做就会被淘汰。”


这种功利化甚至渗透到了基础教育:中学生搞“科创竞赛”,80%的项目是家长找机构“代做”的;小学生写“学术论文”,内容是从知网复制的“区块链应用分析”——连孩子都知道,“学术”只是用来加分的工具,而非探索世界的方式。当整个社会把学术成果等同于“晋升资本”“升学跳板”,学术精神的根基就已被掏空:求真的执着让位于投机的精明,严谨的敬畏让位于应付的敷衍。


二、权威崇拜桎梏:学术成了“圈子江湖”,独立思考成了“叛逆的原罪”


学术精神的灵魂是“独立”——不盲从权威,不迷信定论,哪怕面对泰山北斗,也要敢于用证据质疑。可现在,很多领域的学术圈成了“论资排辈的江湖”:资深学者垄断资源,年轻学者只能“听话照做”;导师的观点是“金科玉律”,学生质疑一句就是“不尊师重道”;同一“门派”的人互相抬举,异见者则被排挤在项目、期刊之外。


某基础学科院士团队垄断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十年,有年轻学者提出“该领域传统理论存在漏洞”,并拿出了实验数据支撑,结果不仅项目申请被驳回,还被圈内人贴上“不懂规矩”的标签——直到三年后,国外学者发表了相同结论的研究,国内才有人敢重新讨论他的观点。这种“权威一言堂”的氛围,让独立思考成了“高危行为”:某高校研究生说,“我发现导师的实验设计有问题,但不敢说——说了要么被骂‘毛躁’,要么被晾在一边,毕不了业。”


更可怕的是“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预”:某高校的“学术委员会”里,行政领导占比超过60%,他们不懂专业却能决定科研项目的生死;某地方社科项目评审,“是否符合地方宣传需求”比“学术价值”更重要。当学术圈变成“权力和人情的战场”,独立思考自然无容身之地:学者要么加入“圈子”随波逐流,要么被边缘化直至放弃——毕竟,在“听话就能拿到资源”的规则里,没人愿意为了“真理”赌上自己的前途。


三、传播浮躁矮化:学术成了“流量快餐”,严谨成了“没人看的累赘”


学术精神的尊严,需要“严肃的传播”来守护——让专业的知识以严谨的方式抵达大众,让大众理解学术的价值。可现在,学术传播陷入了“娱乐化、碎片化”的泥潭:网络上,“伪科普”博主用“量子波动速读”“石墨烯养生杯”吸粉百万,真正的科学家讲“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却没人看;书店里,《XX天读懂经济学》《十分钟搞懂心理学》这类“快餐书”摆在显眼位置,而严肃的学术专著只能在角落积灰。


更讽刺的是,部分学者为了“破圈”,主动放弃严谨:某经济学教授在短视频里说“房价下跌会导致经济崩溃”,却故意忽略“房价泡沫的风险”;某历史学者为了流量,把“明清史”讲成“宫斗爽文”,连基本的时间线都搞错。他们美其名曰“学术通俗化”,实则是把学术变成“博眼球的工具”——当学术要靠“耸人听闻的观点”“娱乐化的表达”才能被关注,严谨的论证、扎实的考据自然成了“没人看的累赘”。


而学术圈与大众的“脱节”更加剧了这种困境:很多学者写的论文晦涩难懂,不是因为专业本身复杂,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圈内黑话”,不愿也不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某中科院院士的《细胞生物学导论》年销量不足千册,他无奈地说,“我花了十年写这本书,可连同行都很少有人完整读完——大家都在忙着发论文,没人关心知识的传播。”当学术既得不到大众的尊重,也得不到圈内人的重视,它的尊严便一步步被矮化,学术精神自然成了“无人问津的口号”。


四、缺失的后果:不止是学术的堕落,更是社会理性的崩塌


很多人以为,学术精神的缺失只是“学者的事”,与普通人无关——可事实是,学术精神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基石”:没有求真的执着,就会有“伪科学”横行(比如“新冠特效药”骗局);没有严谨的敬畏,就会有“数据造假”误导决策(比如某城市人口统计造假导致规划失误);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会有“羊群效应”引发混乱(比如跟风抢购“盐”“药”)。


中国在芯片、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本质上也是学术精神缺失的后果:基础研究没人愿意做(周期长、出成果慢),大家都扎堆做“短平快”的应用研究;真正有创新的想法被压制(挑战权威太难),导致技术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某芯片领域专家说,“我们能做出7纳米的芯片,但芯片设计的底层算法,很多还是依赖国外——因为没人愿意花十年去啃‘算法原理’这块硬骨头,大家都想赶紧做出‘产品’拿补贴。”


更深远的影响在教育:当孩子从小看到“学术是用来加分的工具”“质疑权威会被排挤”“严谨不如博眼球”,他们就会失去对知识的敬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最可怕的:学术精神的缺失,会导致一代人的“理性荒芜”。


结语:学术精神不是“奢侈品”,而是社会的“必需品”


说中国社会缺乏学术精神,不是否定所有学者的坚守——仍有老科学家一辈子扎根实验室,只为弄清一个原理;仍有年轻学者拒绝“水论文”,宁可延期毕业也要做有价值的研究。但这些坚守者的声音,太容易被功利的喧嚣淹没。


要找回学术精神,不能只靠学者的“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的“纠偏”:改革“唯指标”的评价体系,让“研究价值”比“论文数量”更重要;打破“权威垄断”,给年轻学者、异见者更多机会;推动“严肃学术传播”,让大众看到学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明白:学术精神不是“学者的特权”,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该有的理性态度——对知识保持敬畏,对真理保持执着,对权威保持质疑。


当某一天,高校教师不用为了评职称凑论文,学生做研究是因为“好奇”而非“毕业”,大众愿意花时间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才算真正找回了学术精神。而这一天,不仅是学术的重生,更是社会理性的回归——毕竟,一个尊重真理、崇尚严谨的社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最新回复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