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投机导向下的学术偏移:王德峰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徐国峻 2025年11月6日
摘要
学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理性探索,而政治投机以权力逻辑替代真理逻辑,会对学术独立性、严谨性与价值性造成根本性侵蚀。本文以 “政治投机侵蚀学术纯粹性” 为核心分析框架,从文化命题的工具化挪用、传统哲学的过度神化、西方哲学的选择性遮蔽、中西对立的刻意建构、现实问题的避重就轻五个维度,对王德峰哲学思想展开系统性批判。研究发现,王德峰的哲学论述呈现出明显的价值预设优先于学术理性的特征,其通过迎合主流话语、强化文化本位立场、回避核心矛盾等投机性策略,导致理论体系在逻辑严谨性、文化视野与现实观照上存在显著缺陷,本质是学术独立性丧失后的思想偏移。本文的批判并非否定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而是旨在揭示政治投机对学术研究的隐性伤害,为守护哲学研究的批判精神与学术生态的纯粹性提供反思视角。
关键词
王德峰;哲学思想;政治投机;学术偏移;文化本位
一、引言
在学术研究的场域中,独立性与理性精神是维系其生命力的核心支柱。真正的哲学研究应秉持 “爱智慧” 的初心,以批判反思的态度探索世界本质、人类价值与社会规律,既不盲从权威,也不迎合潮流。王德峰作为国内知名的哲学学者,其以 “文化自信”“传统哲学复兴” 为核心的论述在大众传播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当我们以学术理性的视角审视其思想体系时,不难发现其论述中存在诸多与学术精神相悖的倾向。
近年来,关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学界争议的焦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术研究可以呼应时代命题、回应社会需求,但绝不能以牺牲学术独立性为代价,沦为政治投机的工具。政治投机导向下的学术研究,往往会根据权力风向调整理论立场,选择性阐释思想资源,刻意制造价值对立,最终导致学术丧失批判功能与求真精神。基于这一理论共识,本文以 “政治投机对学术的侵蚀” 为分析工具,对王德峰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性审视,旨在揭示其理论体系中的学术偏移问题,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化自信的工具化挪用:投机导向的价值偏执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理性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本质上蕴含着开放包容与理性反思的精神。然而,王德峰对文化自信的阐释却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与偏执化倾向,将这一时代命题转化为迎合主流话语的投机性资源。
王德峰将文化自信简化为对传统哲学的排他性辩护,刻意放大儒释道思想的 “心性安顿” 功能,将其包装为解决现代性困境的 “唯一方案”。在其论述中,传统哲学被描绘为兼具个体精神救赎与社会秩序建构双重价值的完美思想体系,却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封建糟粕(如等级观念、宿命论、男权思想等)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清理。这种选择性阐释并非基于学术层面的文化重构,而是精准贴合主流话语对 “文化传承” 的倡导,通过将传统哲学符号化、神圣化,实现自身理论立场的政治正确性背书。
更为关键的是,王德峰将文化自信异化为拒绝多元对话的封闭旗帜,反复强化 “中国文化独特论”,声称中国传统哲学的 “心性智慧” 是西方文化无法企及的,甚至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绝对化为不可通约的对立。这种论述完全违背了文化自信的开放本质 ——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与异质文化展开平等对话。而王德峰的阐释则通过制造文化壁垒,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本位主义的遮羞布,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迎合民族主义情绪与主流话语导向,获得学术声誉与大众市场的双重认可,本质是政治投机导向下对时代命题的片面解读。
三、传统哲学的过度神化:学术理性的刻意让渡
对传统思想的理性阐释与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学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既要挖掘传统思想的合理内核,也要清醒认识其历史局限性,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但王德峰对传统哲学的阐释却陷入 “吹捧式解读” 的误区,为契合文化本位的价值导向,刻意让渡了学术理性与批判精神。
在对具体思想的解读中,王德峰常常违背学术严谨性原则,对传统哲学进行片面放大与过度神化。例如,他将《了凡四训》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包装为 “东方生命智慧”,无视其宿命论内核与现代哲学的自由意志理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之间的根本冲突;在阐释禅宗 “无我” 思想时,强行将其与海德格尔的 “此在” 理论进行类比,混淆了不同思想体系的本体论基础与逻辑脉络,这种概念拼贴式的解读缺乏必要的学理支撑,本质是为了凸显传统哲学的 “超前性” 而牺牲学术严谨性。
同时,王德峰对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缺乏深入的学理论证,其论述始终停留在经验化叙事与情绪性渲染层面。他将复杂的哲学思想降维为 “心灵鸡汤” 式的慰藉话语,强调传统哲学对个体 “心性迷失” 的救赎功能,却未能回答传统哲学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与现代科学精神相兼容等核心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并非真正的学术创新,而是精准捕捉了大众在现代性压力下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以及主流话语对文化传承的倡导,通过将传统哲学 “实用化”“情绪化”,实现自身理论的广泛传播。这种为迎合外部需求而放弃学术理性的做法,正是政治投机在学术研究中的典型表现。
四、西方哲学的选择性遮蔽:狭隘视野的学术偏见
哲学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其发展始终依赖于跨文化、跨时代的对话与借鉴。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还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体系建构,都离不开对西方哲学精髓的理性借鉴与批判性吸收。然而,王德峰在其哲学论述中,出于强化文化本位立场的投机目的,对西方哲学采取了 “选择性遮蔽” 的策略,呈现出严重的学术偏见与狭隘视野。
王德峰将西方哲学简化为 “资本异化的思想根源”,片面强调其 “工具理性” 的局限性,却刻意回避西方哲学中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探索。从康德的 “实践理性” 对自由、道德的论证,到黑格尔的 “辩证法”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异化、人的解放的深刻剖析,这些关乎现代社会建构与人类解放的精髓思想,在其论述中被系统性忽略。他将西方哲学整体标签化为 “物质主义”“个人主义” 的代名词,这种片面化的解读完全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客观公正原则。
更为严重的是,王德峰提出 “中西哲学不可通约论”,声称中西哲学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立场,不存在真正的对话可能。这一观点既无视现代新儒家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学术成果,也违背了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历史事实与发展趋势。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中西哲学的对话、融合始终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路径,这种对话并非要消解文化主体性,而是通过相互借鉴实现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王德峰刻意贬低西方哲学、制造中西哲学的对立,本质上是为其文化本位立场制造学术借口 —— 通过否定西方哲学的价值,凸显传统哲学的优越性,从而迎合主流话语对 “文化自主” 的倡导与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为投机目的而放弃开阔学术视野的做法,最终导致其理论体系缺乏多元思想的滋养,陷入封闭僵化的误区。
五、中西对立的刻意建构:投机性的叙事策略
叙事建构是学术表达的重要方式,但真正的学术叙事应基于客观事实与逻辑推理,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王德峰在其哲学论述中,为强化传统哲学的优越性、迎合主流话语导向,刻意建构了 “东方心性哲学 vs 西方工具理性” 的二元对立叙事,这种叙事策略本质是政治投机导向下的学术简化与价值预设。
王德峰的对立性叙事体现在多个层面:在认知方式上,将中国哲学的 “直觉体悟” 与西方哲学的 “理性分析” 对立起来,贬低理性分析的价值,夸大直觉体悟的优越性;在医学领域,将中医的 “寒热理论” 与西医的 “炎症学说” 对立起来,否认不同知识体系的互补性,甚至将西医的科学精神污蔑为 “机械唯物主义”;在概念翻译问题上,片面强调 “仁”“义” 等传统概念的 “不可译性”,将翻译困境绝对化为文化对立,阻碍了跨文化学术交流的可能性。
这种二元对立叙事看似契合 “文化自主” 的话语导向,实则是一种投机性的学术策略。通过制造文化对立,王德峰能够快速强化受众的身份认同 —— 将认同传统哲学的群体塑造为 “文化自觉者”,将认可西方哲学的群体标签为 “文化崇洋者”,从而在大众传播中获得情感共鸣与话语优势。但学术研究的核心是探寻思想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而非为投机目的制造对立。哲学作为 “爱智慧” 的学问,其本质是超越狭隘的文化偏见,探索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与价值追求。王德峰的对立性叙事完全背离了这一本质,将哲学降格为服务特定价值导向的工具,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也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健康发展。
六、现实问题的避重就轻:投机性的责任转嫁
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批判现实、启迪思想,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指导与价值支撑。真正的批判哲学始终直面现实矛盾,深入剖析问题本质,探寻人类解放的路径(马克思,1972)。而王德峰的哲学论述却呈现出明显的保守性,面对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采取避重就轻、责任转嫁的策略,本质是政治投机导向下对哲学批判功能的放弃。
在面对 996 剥削、资本异化、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时,王德峰既未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严谨分析,也未触及权力结构与利益分配的核心矛盾,反而将这些结构性问题简化为 “个体心性迷失” 的精神困境。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回归传统心性”“放下执念”“向内求索”,主张通过个体的精神调适适应现有秩序,而非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这种论述完全颠倒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将结构性压迫转化为个体的精神问题,实质是对现实矛盾的逃避与责任转嫁。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相比,王德峰的方案呈现出鲜明的保守性。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运行规律,揭示了剥削的本质与人类解放的路径,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制度变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王德峰则放弃了对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批判,将哲学的功能局限于个体的精神抚慰。这种保守倾向正是政治投机的典型特征 —— 既迎合了维护现有秩序的隐性需求,避免因批判现实而引发的风险;又以 “心灵抚慰” 的姿态获得大众认同,实现自身理论的广泛传播。但这种做法彻底放弃了哲学应有的批判功能与启蒙责任,使哲学沦为维护现有秩序的 “辩护工具”,完全背离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
七、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王德峰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批判可以发现,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政治投机逻辑对学术理性的全面侵蚀。为贴合主流话语导向,王德峰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工具化,对传统哲学进行过度神化;为强化文化本位立场,他选择性遮蔽西方哲学的精髓,刻意建构中西对立的二元叙事;为规避现实冲突、获得广泛认同,他将结构性社会问题心性化,放弃了哲学的批判功能。这种学术路径看似获得了大众传播的成功与主流话语的认可,实则背离了苏格拉底以来 “批判、反思、求真” 的哲学初心,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独立性、严谨性与现实关怀。
本文的批判并非否定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也非否认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但这些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学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真正的传统哲学研究,应当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既挖掘其合理内核,也批判其历史局限,通过与现代思想、西方哲学的平等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开放包容的自信,是在理性借鉴、批判反思中形成的文化自觉,而非封闭排他的文化本位主义。
政治投机对学术的伤害是隐性且深远的,它不仅会导致个体学术成果的价值贬值,更会败坏整个学术生态,助长迎合、浮躁、片面化的学术风气。守护学术的纯粹性,需要学术共同体坚守 “板凳要坐十年冷” 的治学操守,坚持真理导向而非价值迎合,保持开放视野而非封闭对立,直面现实矛盾而非避重就轻;同时也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通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惩戒机制,为学术研究营造独立、自由、理性的环境。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也需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需要呼应时代命题,也需要保持批判反思的精神。唯有摒弃政治投机的干扰,坚守学术独立与理性精神,中国哲学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张汝伦。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出路 [J]. 中国社会科学,2018 (7): 4-22.
[3] 陈来。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 [J]. 哲学研究,2020 (5): 5-13.
[4]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7] 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