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法伦理越位的重新审视与深度剖析
作者:朱云川
中国历史上,儒法伦理文化越位而居,总是与仁义冒充道德、劣币驱逐良币、庸劣塞道、曲学阿世、由治入乱、党同伐异、尸位素餐、精致利己主义、两面人、亡国奴、败家子相关联,这种追名逐利之徒,属于可用不可重用的庸劣人才。
当然,儒法文化所倡导的仁义观念、经世致用和社会秩序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属于改革有利、维稳有功。
儒法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其负面影响来自于仁义冒充道德的伦理越位、无道缺德、德不配位。平心而论,儒法文化更适合经商(生意经)、和谐社区(和为贵)和文艺宣传(虚拟性)。
但是,对于文教界、科技界、政军界而言,儒法文化是两大祸害。其中,儒家能力不足,平庸而好名,故尚虚伪、假学问、不较真,总是违背真理科学,阻碍人才发展;法家品性恶劣,霸王又好利,故多贪腐、两面人、不忠诚,严重损害公平正义,危害国家安全。
弃儒救国,主要指文教界、科技界、政军界必须贬退儒法二显学(尚虚伪、平庸无能、好名利、多贪腐),扶持道圣(真才)墨贤(实干)上升为主流文化,道德领导仁义,天下太平也。
在新时代深化改革中,真正使尊道贵德、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反腐倡廉(道墨不想腐)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落到实处,成为现实。
可见,“扬道弃儒才能救中国”这种说法,是新时代深化改革落实“道墨能者上,儒庸者下,法劣者汰”的必由之路,并不是一种激进的观点。
总之,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道圣真、墨贤德、儒庸仁、法劣义的不同文化特色,扬长避短,扶正祛邪,共同为构建一个健康、公平、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社会服务。
附录资料:
分析一下中国人在儒法文化伦理越位(德不配位)造成负面影响下,事事须求人的人身依附和关系网,所形成的现象、原因、危害及改进措施,以“为什么必须弃儒救国”为主题,补充一些资料。
附文 1:《为什么必须弃儒救国?——对儒法文化越位负面影响的重新审视》
一、现象:人身依附与关系网的呈现
在中国社会的某些角落,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求职过程中,人脉关系往往比个人能力更被看重。许多企业的招聘岗位不是通过公平的竞争,而是被内部关系户所占据。
在一些单位内部,员工不是凭借自身的业绩和能力获得晋升,而是依靠与领导的特殊关系。
这种事事须求人的人身依附关系,编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关系网。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好学校,不是依靠孩子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而是四处托关系、找熟人。
一些学术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基于学者的科研成果,而是看其在学术界的人脉关系。
这种现象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真正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机会,而那些善于经营关系的人却能占据优势。
二、原因:儒家文化的潜在影响
1. 儒家等级观念的遗留
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依然存在一定影响。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倾向于寻求上级或者有权势者的庇护,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例如,在古代官场,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绝对服从和依附,为了仕途顺利,不惜阿谀奉承,这种思想延续至今,就表现为在单位中对领导的过度依赖。
2. 儒家家族观念的延伸
儒家重视家族关系,家族观念在现代社会演变成了关系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本是好事,但过度的家族观念会导致裙带关系的滋生。
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招聘和管理中,优先考虑家族成员,而不管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种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法家文化的独立与依附关系
中国历史上,齐国管仲改革(道法)、秦国商鞅变法(尊法)、西汉昭宣盛世(道法)、王莽改制与董卓维稳(尊儒)、北宋王安石变法(儒法)、明朝张居正变法(儒法),都与儒法改革有关。
从经验来看,只有道法改革才是成功的。尊儒、尊法和儒法改革都是失败的,很难得善终。
更多情况下,儒庸法劣,法家文化总是依附于儒家文化——儒庸求名把持朝政,法劣谋利搞私有化,儒法二显学是一对合伙人,法家很少能够独立存在。
三、危害: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1. 阻碍公平竞争
人身依附和关系网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应该是能者居之,机会均等。但当关系网盛行时,有能力的人被排除在机会之外,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如果科研项目和资金都被关系户垄断,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得不到支持,那么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就会滞后。
2. 滋生腐败现象
事事须求人的环境容易滋生腐败。当人们为了获取资源或者机会而寻求关系时,就会出现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
在建筑工程领域,一些承包商通过关系拿到项目,然后偷工减料,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
3. 抑制个人发展
人身依附关系使得个人的发展不是基于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而是依赖他人。这会导致个人失去自我提升的动力,养成依赖和投机的心理。
例如,一些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后,不是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而是整天想着如何巴结领导,长此以往,他们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
四、改进措施:打破旧观念,构建新社会
1. 人民教育改革
在教育中,应加强人民意识的培养,淡化儒法等级观念和家族观念。学校要开展公平竞争、独立自主等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拒绝儒法文化(科举考试)影响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关于社会公平、人权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关系网的危害。
2. 公平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杜绝关系网的干扰。在招聘、晋升、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和透明的程序。
比如,拒绝儒法文化(两面人)入仕做官。在公务员招聘中,采用统一的道德内容考核、公开面试选才标准,并且全程录像,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
3. 道德文化转型
推动道德文化的转型,弘扬中国道德哲学(非西方文化)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积极因素,同时对儒法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保留儒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仁爱、守法、人性、入世等,摒弃那些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
例如,拒绝儒法文化(庸劣塞道)代替学术文化。可以开展道德哲学文化讨论活动,鼓励民众对道墨儒法文化进行重新思考,促进人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必须明确,说“弃儒救国”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儒法文化,而是要摒弃儒法文化越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儒法文化中有一些精华,如积极入世的精神、对个人修养的重视等,在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儒法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民新社会。
总结:
儒法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在人类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人身依附和关系网现象的出现,这对社会发展有着诸多危害。
我们需要通过人民教育改革、公平制度建设和道德文化转型等措施来改进这种状况,同时要正确对待儒法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国”。
这里的“救国”,是指拯救现代社会中无道缺德、诚信缺失等不良状况,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进步的方向发展。但我们绝不是要全盘否定儒法文化,而是要让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附文 2:《扬道弃儒才能救中国?——对儒法文化越位负面影响的深度剖析》
一、现象:关系网笼罩下的社会百态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层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些由人身依附和关系网所衍生的现象。
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的项目招投标并非基于企业的实力、技术和性价比,而是被关系错综复杂的企业所斩获。那些有着强大关系网的企业,即便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并不出众,却能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官场中,个别官员热衷于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形成所谓的“圈子文化”。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时会受到关系的干扰,一些有能力、有抱负的基层干部因为缺乏关系背景,难以获得晋升机会,而那些善于攀附关系的人却能平步青云。
在教育方面,庸劣塞道,学术腐败,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不懂装懂,误人子弟,砖家叫兽总是泛滥成灾。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受到关系网的影响。某些家长凭借关系为孩子择校、择班,而不顾教育公平的原则,使得真正优秀但没有关系的学生失去应有的教育机会。
二、原因:儒法文化中的潜在诱因
1. 儒法的“礼”与等级观念
儒家强调“礼”,法家义礼并用,这其中包含着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人们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对地位和权力的尊崇。
在传统社会中,权力即真理,百姓必须服从官吏,下级对上级要绝对服从,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变形为对权势人物的依附心理。人们认为通过依附于有权力、地位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2. 儒家的家族本位思想
儒家文化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本位思想浓厚。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本是传统美德,但过度的家族本位容易导致裙带关系泛滥。
在一些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占据重要职位,不是基于能力,而是基于家族关系。这种家族本位思想延伸到社会层面,就会形成关系网,人们更倾向于帮助自己家族或者关系亲近的人,而不顾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危害:社会进步的重重阻碍
1. 破坏公平公正原则
人身依附和关系网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在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中,资源应该按照能力、努力和贡献进行分配。
然而,关系网的存在使得资源流向与关系挂钩,而不是与能力和贡献挂钩。这会导致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被埋没,社会的创新活力被抑制,整个社会的发展效率降低。
2. 滋生腐败与不良风气
关系网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人们通过关系来获取利益时,就容易出现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
在工程建设领域,因关系而获得项目的企业可能会偷工减料,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同时,关系网所带来的不良风气,如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等,也会腐蚀社会的道德风尚。
3. 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人身依附关系会阻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往往过于依赖关系而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
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处于关系网的庇护下,一旦关系网失去作用,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改进措施:扬道墨之利,弃儒法之弊
1. 道德文化层面:重新审视与融合
道墨文化强调自然、无为、求真、务实、平等等思想。
我们可以弘扬道墨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平等观念,倡导尊道贵德、人人平等,不论地位高低、关系亲疏,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
同时,对于儒法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继承,保留其仁爱、守法、入世等积极观念,摒弃那些导致人身依附和关系网的消极观念。
例如,可以通过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等方式,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道、墨、儒、法文化的内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公平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公平机制
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在招聘、晋升、项目招投标等各个环节,制定透明、可量化的标准。
例如,在公务员选拔中,采用公开、公平的知识考试和道德考核制度,并且加强监督,防止关系网的干扰。同时,对于利用关系网谋取私利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3. 人民教育层面:培养独立人格
在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学校教育要圣贤道德为尊,服从真理,服务人民,摆脱儒家等级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课程,比如扬道墨,批儒法,引导学生树立依靠自身努力和能力获取成功的观念,而不是依赖关系。
总结:
中国人在儒法文化伦理越位(仁义冒充道德)的负面影响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和关系网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且有着严重的危害。
通过在道德文化、公平制度和人民教育等层面采取改进措施,扬道德文化之长,弃儒法文化之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儒法文化并非完全消极,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对待两种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