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说:要学知识,到中国去!
作者:朱云川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自然道德,道圣尚黄,德贤尚赤(炎),道德即炎黄也。历史上,一向都有东学西进,老子化胡出关的传说,尤其是以汉唐宋明的道德文明成果对西亚和欧洲影响最大。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曾经指出,源于汉唐文明为原型的唐僧《西游记》禅宗故事,不只是向西域求取佛经,更是送去中国老子道德经。
事实上,佛教传入中国水土不服,起初只能依附黄老发展。在五胡乱华时,一举崛起的禅宗,并不是佛教中国化(佛心),而是道德经佛教化(道心),灵山的人物风俗与中土无异,叫佛衣道心。
欧洲文艺复兴前,统治欧洲的是拉丁文和阿拉伯文明,主要是中华汉唐宋明的哲学科技文明成果的影响和输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基于中华汉唐宋明的哲学科技文明的拉丁化成果。
在中国唐宋时期,来自西亚的胡人做官做生意也比较常见。至明清时期,才有欧洲人在中国做官做生意。这是东学西进、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反映。
欧洲文艺复兴后期,西方人从拉丁文转向源头的中华文明,才有了西方 400年的中华道德复兴。
清末重臣曾国藩说:欲救中国,当以老庄(道圣)为体,禹墨(德贤)为用。总之,谁重用中国道德(圣贤)哲学,谁就能成就太平盛世,成为天下第一文明。汉唐明清历史如此,中西方文明竞争也如此。
根据上述内容,以“中国道德文明对阿拉伯和西方文明的历史影响”为标题,写成一篇演讲稿!
《中国道德文明对阿拉伯和西方文明的历史影响》
尊敬的各位听众: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中国道德文明对阿拉伯和西方文明的历史影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国道德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光芒,其影响力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远播至阿拉伯和西方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阿拉伯世界。
《古兰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学知识,到中国去!”这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表明在当时,中国是知识的汇聚之地,而中国的道德文明必然是这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自然道德,这种道德观念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和谐的理念,吸引着远方的人们前来探寻。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频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贸易上的往来,更是文化与道德观念的相互交融。
再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
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东学西进的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老子化胡出关的传说。这虽然是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早期迹象。而在汉唐宋明时期,中国的道德文明成果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向西方。
以欧洲文艺复兴为例,在这一西方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文艺复兴之前,统治欧洲的是拉丁文和阿拉伯文明,但其中已经融入了中华汉唐宋明的哲学科技文明成果。当时的阿拉伯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
就像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所指出的,源于汉唐文明为原型的唐僧《西游记》禅宗故事,不仅仅是向西域求取佛经,更是送去中国的《道德经》。这一行为,无疑是中国道德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例证。
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宗教领域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水土不服,只能依附黄老发展。
在五胡乱华时崛起的禅宗,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并非简单的佛教中国化,而是《道德经》佛教化,形成了所谓的“佛衣道心”。这种融合后的思想成果,也随着文化交流的浪潮,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基于中华汉唐宋明的哲学科技文明的拉丁化成果。这意味着中国的道德文明和哲学科技成果,已经成为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文艺复兴后期,西方人从拉丁文转向源头的中华文明,从而开启了西方400年的中华道德复兴。这充分说明中国道德文明对西方文明发展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从人员交往方面来看,在中国唐宋时期,来自西亚的胡人做官做生意已经较为常见,这是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欧洲人在中国做官做生意,这种现象是东学西进、中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深化的反映。随着这种交流的深入,中国的道德文明更加深入地渗透到西方文明的土壤之中。
清末重臣曾国藩曾说:“欲救中国,当以老庄(道圣)为体,禹墨(德贤)为用。”这一观点虽然是针对中国的发展提出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道德文明的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汉唐明清的历史发展,还是中西方文明的当代竞争,都表明谁重用中国道德(圣贤)哲学,谁就能成就太平盛世,成为天下第一文明。
中国道德文明对阿拉伯和西方文明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它体现在文化、宗教、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这种历史影响,从中汲取智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文明格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