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所 > 道德哲学研究所

‌道德哲学与国运兴衰——兼谈儒法之弊

栏目:道德哲学研究所|时间:2025-04-24 20:59|阅读:5

  ‌道德哲学与国运兴衰——兼谈儒法之弊

  作者:朱云川

  中国汉唐明清早期的太平盛世,为什么持续不过几十年或百来年都纷纷落幕了。以至于有人得出结论,黄老道学开创的太平盛世,只适合王朝早期。其实不然!

  朱老师指出,既然王朝早期的太平盛世很美好,这些中晚期的社会问题和尖锐矛盾又从何而来呢?正确答案在于,由治入乱是儒家,弘道弃儒才是兴国。

  历史上,中国道德哲学在儒家把持的科举制度逆向淘汰下,总是发生着“道德哲学→道家空谈→道教混世”(马克思主义有类似现象)的文化蜕变,对应王朝的国运衰败。

  就是说,早期圣贤真用道德,中期道家空谈误国,加上儒法二显学欺世盗名,仁义冒充道德,晚期道教迷信鬼神,君臣虚妄混世,形式主义,坐以待毙。

  比如,汉元帝喜欢尊儒,文景武昭宣百年盛世结束,西汉国运从此走向败亡。同样是明末乱世,崇祯皇帝用儒术被迫上吊自杀,清朝康熙用黄老开创康乾盛世。

  用不用道德哲学,文化显隐决定国运浮沉。一个政权什么时候用黄老道学,什么时候就能实现太平盛世。早用早受益,晚用晚受益,不用不受益。

  

  《论黄老道学与国运兴衰:儒家之弊与黄老道学的兴国价值》

  

  在探究中国汉唐明清早期太平盛世为何难以持久的问题上,朱云川老师的观点犹如一道亮光,为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出背后深刻的文化与政治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明清早期,不乏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这些盛世往往持续不过数十年或百来年便走向衰落。传统观点认为黄老道学开创的太平盛世只适合王朝早期,朱老师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当儒家思想在王朝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往往伴随着国运的衰败。以西汉为例,汉元帝尊儒之后,文景武昭宣时期的百年盛世戛然而止,西汉国运自此走向败亡。

  儒家思想在科举制度的逆向淘汰下,对中国道德哲学产生了扭曲性的影响。

  在这种制度下,儒家思想逐渐偏离了真正的道德内涵,演变成一种空谈仁义的显学,实则欺世盗名。它以仁义之名,行违背道德之事,使得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再看明末,崇祯皇帝秉持儒术治理乱世,最终却被迫上吊自杀。而清朝康熙运用黄老道学,开创了康乾盛世。这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两种思想体系在治国理政中的不同效果。

  黄老道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注重道德的真正践行。当黄老道学被运用时,国家能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实现太平盛世。

  在王朝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显隐对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早期,当黄老道学被真正运用时,道德得以彰显,国家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抬头,中期往往出现道家被排挤,沦为空谈的境地。道德思想本是治国理政中的灵魂和核心价值观,却被边缘化。

  而儒家与法家这两种显学开始欺世盗名。儒家以仁义冒充道德,法家的严刑峻法也逐渐失去了平衡社会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下,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到了晚期,道教迷信鬼神的一面被放大,君臣陷入虚妄混世的状态,只能坐以待毙。

  一个政权若能正确认识黄老道学的价值,早用黄老道学则早受益。

  黄老道学中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治国理念,它倡导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以民为本,不过度干预社会的自然发展。这与儒家那种空泛的仁义道德说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思想在后期往往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绳索,而黄老道学却能为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依靠儒法仁义思想所倡导的那一套虚伪的治理模式。黄老道学的道德价值不应被忽视,它是一种能够让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保持活力和稳定的思想源泉。

  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应弘扬黄老道学,摒弃儒法仁义思想中的弊端,让道德哲学回归其本真的内涵,如此才能打破王朝兴衰的周期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圣贤兴国。

  总之,朱云川老师的观点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国运兴衰中的作用,正确对待黄老道学与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