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与国家命运——从历史看当下
作者:朱云川
中国历史上,认同道德哲学与道家文化的时代,天下大吉,得太平盛世,可以长久。
认同德治科技与墨家实干的时代,创新发展,得精英主义,容易人亡政息。
认同庸劣塞道与儒法兵杂宗的时代,天下大乱,遭五胡乱华,逢五代十国,遇亡国灭种。
朱云川老师《中华国运歌》曰:
用道必昌,用法必亡;
用墨必折,用兵必灭;
用儒必贪,用教必妄;
圣贤兴国,小人乱邦。
这里,用,指独尊重用;昌,指繁荣昌盛;亡,指二代而亡;折,指人亡政息;灭,指好战必灭。贪,指贪污腐败;妄,指虚妄空想。
重用圣贤,天下有道;重用庸劣,天下大乱。社会腐败高发,人心离散,一定是重用儒法文化的结果。文化是病根,社会是病相。
推荐文章:详解《中华国运歌》
尊敬的各位听众:
大家好!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回首往昔,去探寻中国历史上不同文化认同下的国家命运。这是一段充满深刻启示的历史之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认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一个时代认同道德哲学与道家文化的时候,往往天下大吉,太平盛世得以长久维系。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大道,这种文化理念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让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度干预,让社会在一种和谐、自然的秩序下发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
而当认同德治科技与墨家实干的时代,创新发展蓬勃兴起,精英主义得以彰显。
墨家注重实践、科技探索和兼爱非攻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积极进取,在科技和治理方面不断创新。然而,这样的时代却容易人亡政息。
这是因为过度依赖精英的推动,而缺乏一种更为广泛、深入的社会根基和文化传承,一旦核心的精英力量缺失(后继无人)或过于强大(英雄变恶龙),就容易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
可是,当认同庸劣塞道与儒法兵杂宗的时代,历史的画卷就变得黑暗而混乱。
我们看到了天下大乱的惨状,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接踵而至,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里的儒法兵杂宗,在某些历史时期被错误地运用或者被庸劣之人所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朱云川老师在《中华国运歌》中有这样深刻的表述:
“用道必昌,用法必亡;用墨必折,用兵必灭;用儒必贪,用教必妄;圣贤兴国,小人乱邦。”
这里的“用”是独尊重用的意思。当独尊一种文化或者理念到了极端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昌”意味着繁荣昌盛,太平盛世,道家文化的尊重和运用,会给国家带来繁荣。比如,汉唐明清早期的太平盛世。
“亡”是二代而亡,过度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可能会导致政权的迅速衰败。比如,商鞅变法、董卓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
“折”指人亡政息,半途而废,墨家虽然实干创新,但独尊墨家的结果却难以持久。比如,黄炎培提到的历史周期律。
“灭”表示好战者必灭,一味穷兵黩武必然走向毁灭。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历史表现。
“贪”即贪污腐败,儒家文化如果被错误运用,可能会滋生贪污腐败之风。比如,秦之赵高、宋之蔡京、明之严嵩、清之和珅,都是儒家文化门人。
“妄”是虚妄空想,过度依赖宗教或者不切实际的教化,只能陷入虚妄空想之中。比如,大多数宋明皇帝都迷信道教神仙。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重用圣贤,天下有道;重用庸劣,天下大乱”。
在当下社会,我们看到社会腐败高发、人心离散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是重用儒法文化的结果。
这里并不是否定儒法文化的全部价值,而是说当庸劣文化被推崇,不合理被重用,而忽视了道德文化的全面领导时,就会成为社会的病根,而社会呈现出的腐败、人心离散等现象只是病相。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坚决不能独尊儒法庸劣文化或者其他低层次文明理念。我们要以道莅天下,文化先行,构建一种道德为主、庸劣为辅、多元包容的道德文明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道家的自然和谐理念,让社会发展遵循规律成为主旋律;需要墨家的实干和创新精神,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也需要儒家的人文关怀,但要摒弃可能滋生腐败的部分;同时,法家的法治精神也要合理运用,在道德的框架下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走向真正的繁荣昌盛,让太平盛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我们可以触摸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