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比较
作者:朱云川
朱云川老师指出,以老子《道德经》经文为例,可以对自然辩证法A(B|C)与形而上学B|C思维方式进行比较。
其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形而上学:阴+阳=和
自然辩证法:万物=元气(阴气|阳气)
其二,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形而上学:左+右=中
自然辩证法:君子=正(右|左)
其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形而上学:有+无=空
自然辩证法:真=无(有|物)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尊敬的各位听众: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一同探讨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话题——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比较。
朱云川老师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那就是以老子《道德经》的经文为例来进行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这不仅让我们深入理解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更让我们从古老的智慧经典中汲取现代思维的养分。
其一,我们来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
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下,其理解为“阴 + 阳 = 和”。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机械的相加模式,就好像把两个零件拼凑在一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东西一样。
然而,自然辩证法的理解是“万物 = 元气(阴气|阳气)”。
这里的自然辩证法将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元气是一个包含着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就像我们看待一个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把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加,而是看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阳气的象征)、水源(阴气的象征)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元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
其二,我们再看“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形而上学思维认为“左 + 右 = 中”,这依然是一种机械的拼凑概念,把左右看作是两个独立的部分,通过相加得到一个中间的概念。
但自然辩证法的理解是“君子 = 正(右|左)”。
这里把君子的品德看作是一个整体,右和左并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界定、相互补充的关系。君子在不同的情境下(居或者用兵),右和左的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君子的“正”的品德。
这就好比一个领导者,在和平时期(居)和战争时期(用兵)需要不同的决策方式和价值取向,但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公正、正直的领导(正),而不是简单地将两种状态相加。
其三,我们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形而上学思维是“有 + 无 = 空”,这种理解把有和无简单相加得到一个空的概念,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思维方式。
而自然辩证法的“真 = 无(有|物)”则更加深刻。
这里的无并不是简单的虚无,而是包含着有和物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就像我们探索真理,真理不是简单地把存在的事物(有)和不存在的事物(无)相加得到的,而是一种超越了具体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的更高层次的认知。
例如,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在未被发现之前是“无”,但这个“无”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当这些可能性被揭示出来并与具体的事物(物)相结合时,我们就接近了真理(真)。
其四,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哲学表达式。
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往往是机械的、静态的、孤立的看待事物。它把事物看作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忽略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
而自然辩证法则是把事物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如阴气和阳气、右和左、有和无)以及这些矛盾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效果。
为便于理解和记忆,根据共同主义哲学概念,我们不妨列出相关的哲学表达式:
易经形而上学:B+C=D
唯物主义:B(B|C)
唯心主义:C(B|C)
老子自然辩证法:Z=A(B|C)
其五,这种比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时过于简单化。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只看到成员的个体能力(简单相加),而忽略了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团队氛围对整体的影响。
而如果我们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会更加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互补,把团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
在学习上,形而上学思维可能会让我们死记硬背知识,孤立地看待各个学科知识。而自然辩证法则促使我们去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对以《道德经》经文为例的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也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