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的哲学分析
作者:朱云川
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是不是歧视少数民族?名人葛剑雄文章(1988年) 援引司马迁《史记》指出,商以前无信史,炎黄只是传说。提出炎黄子孙不能代替中华民族,认为那是对八千多万少数民族的歧视。结合 1988年前后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甚嚣尘上的以《H殇》为代表的“黄祸论”,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人民哲学家朱云川老师指出,商以前无信史,炎黄战蚩尤的确只是传说。但是,这个传说,不是源于商周以前的古人们,而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时人们,以“儒道相争”中托伪“黄帝书”和《国语》为主要代表。问题在于,包括盘古、女娲、伏羲、三皇、四象、五帝、黄帝、炎帝、蚩尤,中土与四夷,真的不存在吗?
一方面,从远古历史地理看,它们都是后人对前人或祖宗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传说。另一方面,从现实人文地理看,它们又都是跨越时空至今尤存的哲学概念。
比如,盘古指太极,女娲指阴,伏羲指阳,三皇指天地人三材,四象指冬春夏秋四时,五帝指金木水火土五行;黄帝指道者,炎帝指德者,炎黄指道德;炎黄子孙,指道德弟子也;代表汉族的中土文化,指自然道德,人性本真。蚩尤指失者,持尤也,坚持错误罪恶不改者。代表少数民族的四夷文化,指仁义礼智,人性四端。这些被当作神话传说的哲学概念,又都源于老子《道德经》和《六韬三略》等中国道德哲学经典,显然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汉族才是正统。汉族之所以称汉,就在于认同西汉黄老道学太平盛世、居住在昆仑山东脉即秦岭-汉水流域的道德文明。炎黄战蚩尤,就在于蚩尤部落东夷文化所代表的儒家官文化,习惯于任性妄作,总是以人道代替天道、毁道德以为仁义,庸劣塞道挑战自然道德的领导地位,不知常妄作凶,蚩尤任性妄为是要被炎黄道德文明镇压的。
总之,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文化、圣贤道德精神的主体与核心领导,代表中华民族文明的真正道统,这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人文地理结论。
01 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文明道统的象征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炎黄子孙”这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内涵的称呼。
在1988年,有位名人葛剑雄在文章里援引司马迁《史记》,提出商以前无信史,炎黄只是传说,还认为“炎黄子孙”不能代替中华民族,甚至觉得这是对八千多万少数民族的歧视。那个时候,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之风甚嚣尘上,像《H殇》这样宣扬“黄祸论”的内容也冒了出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人民哲学家朱云川老师告诉我们,商以前无信史,炎黄战蚩尤确实是传说。不过,这个传说并非源于商周以前的古人,而是战国时期人们的创作,以托伪“黄帝书”和《国语》等为代表。那包括盘古、女娲、伏羲、三皇、四象、五帝、黄帝、炎帝、蚩尤这些,以及中土与四夷,它们真的不存在吗?
从远古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它们是后人对前人或祖宗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传说。但从现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它们是跨越时空至今仍存在的哲学概念。就好比盘古代表着太极,女娲代表阴女,伏羲代表阳男,三皇象征天地人三材,四象对应冬春夏秋四时,五帝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黄帝是道者的象征,代表圣人;炎帝是德者的象征,代表贤人;炎黄,合起来就是道德的化身。所以,“炎黄子孙”其实指的是道德弟子。代表汉族的中土文化,体现的是自然道德,是人性本真。而蚩尤代表的是“失者”,是坚持错误罪恶不改的人。代表少数民族的四夷文化,体现的是仁义礼智,是人性四端。
这些看似传说的哲学概念,都源于老子《道德经》和《六韬三略》等中国道德哲学经典,它们显然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而汉族是正统。汉族之所以叫“汉”,是因为认同西汉黄老道学带来的太平盛世,居住在昆仑山东脉即秦岭 - 汉水流域的道德文明。炎黄战蚩尤,其实反映的是文化的碰撞。蚩尤部落东夷文化所代表的儒家官文化,习惯任性妄作,总是用人道代替天道,毁掉道德去推行仁义,以庸劣塞道(野草)挑战自然道德(庄稼)的领导地位。正如老子说的“不知常妄作凶”,蚩尤的任性妄为,人道政治挑战天道文化,必然会被炎黄所代表的道德文明所镇压。
自古以来,有千年的文化,却无千年的政权。有数据显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它凝聚着我们对自然道德、对圣贤文明的精神追求,拒绝权力任性庸劣塞道。它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而是中华民族文化、圣贤道德精神的主体与核心领导,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真正道统。
朋友们,“炎黄子孙”这个称呼,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土文化底蕴和炎黄道德精神。它是我们共同的中国(道土尚黄)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唯一合理来源。让我们珍视这个炎黄道德称呼,坚持扬道(明道德)弃儒(批判官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02 炎黄子孙的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雏形期:上古到先秦
● 炎黄二帝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不过在当时并没有“炎黄子孙”这样的表述,但这种对炎黄的尊崇以及民族融合的观念已开始萌芽。例如《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从侧面反映出炎黄部落的渊源,为后世“炎黄子孙”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形成期:晚清时期
● 背景:在列强侵略、国家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为了唤起民族意识、团结国人,开始强调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的说法应运而生且逐渐流行。
● 代表人物及事件: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反对使用帝王纪年、耶稣纪年,主张以黄帝降生之年作为纪年之始。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就采用了黄帝纪年,署“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三年”。章太炎在《客帝匡谬》中也明确提出“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皆出于炎黄”,将当时的人们与炎黄二帝联系在一起。
发展期:民国时期
● 官方推动:辛亥革命后,“炎黄子孙”的称谓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认同。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时期“炎黄子孙”逐渐成为包括中国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
● 文化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作品、教育内容中,“炎黄子孙”的概念得到更广泛的宣扬,进一步深入人心。
巩固期:新中国成立后
● 民族融合与团结:新中国成立后,“炎黄子孙”的说法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个中国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它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 祭祀活动:每年在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等地举行的祭祀活动,吸引着海内外众多中华儿女参与,“炎黄子孙”的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