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七常观”正解
作者:朱云川
根据朱云川《老子正本》,中华道德七常观解释如下:
道者,无为无以为,可以长久。德者,有为而无以为,容易人亡政息。仁者,有为而有以为,好心办坏事。义者,有为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者,暴力也,服从就跪,不服就干。智者,杂学也,任性取舍,盲人摸象。信者,迷信也,迷信权威,自愚愚人。
其中,无为,指不假私心的正当作为;无以为,指天下太平,无事可作。有为,指掺杂私心有意去做;有以为,指天下不太平,有许多事情要做。
道者,服从真理,天下太平。徳者,服务人民,天下也太平。仁者,服从个人好恶,天下不太平。义者,服从党派权力,排斥异己。礼者,服从暴力,不服就打。智者,服从个人意志,好行小慧。信者,服从权威鬼神,容易上当受骗。
从《老子正本》看中华道德七常观:探寻智慧与正道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从老子《道德经》衍生出来的中华道德七常观,见朱云川《老子正本》,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深邃智慧,也能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诸多启示。
道与德:无为与有为的圣贤智慧
道者,无为无以为,可以长久。这里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假私心的正当作为;“无以为”则是天下太平,无事可作。就像大自然,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没有过多的干预,却能长久存在。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循环交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道者服从真理,让天下太平。他们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只是遵循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境界就如同行云流水,自在而长久。
德者,有为而无以为,容易人亡政息。德者服务人民,他们积极地为社会去做一些事情,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然而,一旦失去了有德之人的引领,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历史上有很多贤明的君主,他们心怀百姓,积极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但当他们离世后,国家可能就会陷入混乱。这也提醒我们,道德的传承和延续是多么重要。
仁、义、礼:不同追求下的社会现象
仁者,有为而有以为,好心办坏事。仁者往往是出于个人的好恶去做事,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帮助别人,但有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就像一些慈善活动,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没有深入了解受助者的真正需求,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告诉我们,在表达善意的时候,要更加理性和周全。
义者,有为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义者服从党派权力,排斥异己。当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响应时,就会采取党同伐异的手段。在历史上,很多门阀党争的爆发就是因为一些人打着“党派利益”的旗号,去排斥和打压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我们应该明白,正义不是靠党派利益去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沟通和理解。
礼者,暴力也,服从就跪,不服就干。礼原本是一种规范和秩序,在这里被解读为暴力的象征。当人们只是因为害怕暴力而服从礼的时候,这种礼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礼仪文化,而不是靠强制手段来维持。
智与信:个人意志与崇拜权威的陷阱
智者,杂学也,任性取舍,盲人摸象。智者往往服从个人意志,好行小慧。他们可能学了很多知识,但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和运用,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却以为自己了解了全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我们要学会辨别和筛选,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判断。
信者,迷信也,迷信权威,自愚愚人。信者服从权威鬼神,容易上当受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盲目地相信权威,而不去思考和质疑。权威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被权威所左右。
中华道德七常观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道和德中汲取智慧,避免陷入仁、义、礼、智、信可能带来的误区。在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循真理,用理性和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让我们一起在这古老的智慧中寻找前行的方向,让中华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