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没有边缘化,但早已变质
作者:朱云川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曾经有人说:“要学马克思主义,不要学马克思。”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都是官方的主流理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可以进入大学课堂或沙龙的。问题在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还是无产阶级吗?换言之,官方还有真正的无产阶级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边缘化,是马克思本人及其共产主义学说被边缘化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不同的。
拨开迷雾:重寻马克思与共产主义的光芒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颇具争议却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曾经有人说:“要学马克思主义,不要学马克思。”这句话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官方的主流理论。无论是在大学的课堂上,还是在各种学术沙龙里,赞成者与反对者都能各抒己见。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
然而,一个问题悄然浮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还是无产阶级吗?官方还有真正的无产阶级吗?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被边缘化,可马克思本人及其共产主义学说却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
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是一个庞大而深邃的理论体系,它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它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是,源于苏联斯大林的传统教科书,无助于实现共产主义,甚至用社会主义抵制共产主义,这是历史不争事实。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斯大林主导,1938年在莫斯科出版)——这种变质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不认同的那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实则修正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本人呢?他不仅仅是理论的创造者,更是一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革命家。他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等。据统计,在19世纪的英国,工人每天工作时长可达12 - 16小时,工资却极其微薄,生活条件恶劣。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那么,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身份是否发生了变化呢?从表面上看,无产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似乎不再是那个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但我们要明白,无产阶级的本质不仅仅是经济地位的体现,更是一种追求真理、公平、正义的精神。即使在夺取政权后,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就像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人面临着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这就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的思想来指引我们前进。
再来说说共产主义学说被边缘化的问题。共产主义通过传统教科书的污蔑或浮夸乱赞,成为人类社会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它倡导的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正是这种传统教科书的误导,在现实生活中,使不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深深误解,认为它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其实,共产主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也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高深莫测的认识,而是从活人刚需出发,治病救人、恢复正常的一种思想观念、制度和运动。每个活人,大多数家庭,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共产主义。一句话,实干共产主义,就能实现共产主义。
乌托邦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有许多国家都进行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实践和探索。但是,从十月革命算起,为什么一百多年都未实现共产主义呢?不是因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而是斯大林传统教科书弄虚作假,马克思主义者长期认假作真,根本没有实干共产主义。
朋友们,我们不能让马克思本人及其共产主义学说被边缘化。我们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学习他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我们要明白,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它就像一座灯塔,在茫茫的历史海洋中,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重寻马克思与共产主义的光芒。让马克思的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