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对老子、道德、国学的妄想
作者:朱云川
名人易中天,右派法家思想者,最近批道德国学风头很高,以为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生死命脉,其实就是一些妄想症。略举三例说明之:
其一,老子后于孔子说。
易中天认为,老子《道德经》批判儒家思想,就证明老子后于孔子。老子道德经,对道墨儒法兵杂宗都有否定,是不是就证明老子是西汉的产物呢?战国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篇名,证明老子成书在韩非之前。
孔子生前述而不作,根本没有《论语》、《易传》问世。实际上,老子讲惟道是从,对非道德的道墨儒法兵杂宗思想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是理论彻底的表现,不是时间先后的证明。毕竟,老子没有直接批判过孔丘,也没写过一个儒字。
反之,庄子、司马迁都说孔子问学于老子。另一个能证明老子与孔子时间先后,在于对待道的态度。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行于大道,惟他是畏”、“报怨以德”;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人类的伟大志向,大都是对古圣前贤思想的向往和继承,而不是对后人的期许。更何况,先有老子的“以德报怨”,才有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非议,这是明确的证明。
其二,道德不能治国说。
易中天所讲的道德,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属于人道冒充天道,仁义冒充道德,伦理礼仪与法家制订的法律法规本质上一样,都是统治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人为制订的规矩,叫伪道德。真正的道德治国是老子,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孔子是礼仪治国,是克己复礼,儒家人治与道德正治无关。历史上,中国古代的所有太平盛世时期,都与重视黄老道德有关,而与独尊儒术思想无关。
其三,国学诸子平等说。
易中天抱怨说,现在一提到国学就是儒家,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独尊儒术是不对的。他认为“孔孟是国学,诸子也是国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平等的。这是五四运动时期前人早讲过的观点。
实际上,国学有五种解释。定义不同,结论不同。朱云川老师指出,国学的五种解释,可简述成“一菜一筐一剑一山一人”。
具体说明如下:
一是孔孟之道,这是儒家以主流官文化自居的一家之言,好比偏爱一棵萝卜,无啥营养。
二是传统文化,这是包括当今官方、易中天在内的主流观念定义,诸子百家是平等的,无分圣贤与庸劣、没有高低贵贱的,好比一个大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历史上,秦国重法,文景昭宣重道,汉武重兵,王莽东汉尊儒,五胡乱华时期佛教大兴,唐尊老道,武则天弘佛,宋明帝王迷信道教神仙,文臣尊孔空言混世,康乾盛世重道,清末民国又尊孔,新中国尊马列(同于自然道德)。不同时期政权,有不同的国学,好比一把尚方宝剑。
四是中国道德哲学。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是炎黄国学、中土文化,核心就是自然道德。反之,任性冒充道德实行思想殖民的,是蚩尤国学、四夷文化,核心就是仁义礼智,即伦理道德。事实上,文明是分层次的,好比一座昆仑仙山。其中,上等明道德,求真务实;中等求名利,实用主义;下等爱智慧,空言混世。
五是中国新文化。共产主义才是新中国的人民国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人民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才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国学。实现全面发展,完成人类解放,好比一个真正的人。
总之,名人易中天不懂老子、不懂道德、不懂国学。所讲国学只是个人观点,不符合事实逻辑现实,多属于妄想。
【解读】《拨开迷雾,认清真正的国学——评易中天的“国学妄想”》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易中天对老子、道德、国学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他的很多看法颇有些“妄想症”的意味。
一、老子与孔子的时间先后之争
易中天提出老子后于孔子的说法,依据是他认为《道德经》批判儒家思想,所以老子晚于孔子。但这种观点实在是经不起推敲。《道德经》中对道墨儒法兵杂宗等思想都有否定,按照他的逻辑,难道能证明老子是西汉的产物吗?要知道,战国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篇名,就足以证明老子成书在韩非之前。而且孔子生前述而不作,那时根本没有《论语》《易传》问世。
实际上,老子讲“惟道是从”,他对非道德的道墨儒法兵杂宗思想持否定态度,这是他理论彻底的表现,并非能证明时间先后。况且,老子并没有直接批判过孔丘,甚至没写过一个“儒”字。反观庄子、司马迁都记载“孔子问学于老子”。有文献证据总比没证据强一些吧。
更何况,事实胜于雄辩。从老孔对“道”的不同态度也能看出时间先后。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行于大道,惟他是畏”、“报怨以德”;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人类伟大志向往往是对古圣前贤思想的向往和继承,先有老子的“以德报怨”,才有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不同观点,这明确证明了老子在前。
二、道德能否治国之辩
易中天所讲的道德,其实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这是人道冒充天道,仁义冒充道德,伦理礼仪和法家制订的法律法规一样,都是统治集团根据自身需要人为制订的规矩,是“伪道德”。
儒家以假乱真,法家认假作真,道德家去伪存真,这是三种不同境界。真正的道德治国是老子所倡导的“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而孔子主张礼仪治国,是“克己复礼”,儒家人治、法家法治与道德正治并无关联。
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时期,大多与重视黄老道德有关,和儒法二显学思想关系不大。比如文景之治,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得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充分说明,真正的道德治国有着巨大的功效,易中天对道德治国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
三、国学诸子是否平等之议
易中天抱怨说,一提到国学就是儒家,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认为“孔孟是国学,诸子也是国学”,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平等的。这其实是五四运动时期前人的观点。
实际上,国学有五种解释,朱云川老师指出可简述成“一菜一筐一剑一山一人”。
一是孔孟之道,这只是儒家以官文化自居的一家之言,就像偏爱一棵没什么营养的萝卜;二是传统文化,主流观念认为诸子百家平等,如同一个大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三是国家意识形态,不同时期政权有不同的国学,就像一把尚方宝剑;四是中国道德哲学,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是炎黄国学、中土文化,核心是自然道德,文明是分层次的,如同昆仑仙山;五是中国新文化,共产主义才是新中国的人民国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人民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如同一个真正的人。
由此可见,国学的内涵丰富多样,不能简单地认为诸子平等。易中天的观点过于简单粗暴,没有深入理解国学的真正含义。
总的来说,名人易中天在对老子、道德和国学的理解上存在诸多偏差。他所讲的国学只是个人观点,不符合事实、逻辑和现实,很多观点更像是他的“妄想”。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国学,拨开易中天观点的迷雾,探寻国学的真谛。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