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道德与儒家“仁”之思辨
今日推荐:
朱云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文化危机
作者:朱云川
圣人不仁,以道德为根干,有道德必有仁义,无道德必失仁义。志道据德而依于仁,也不是孔子独创的理念,儒家强调“仁字当头”就错太远了!
请分析,为什么圣人讲道德,不讲仁而有仁?儒家仁字当头而失仁,孔子与孟子在仁字当头问题,有何不同?
《论圣人之道德与儒家“仁”之思辨》
在探究圣人的理念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仁”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涵与本质。
一、圣人以道德为根本,仁自然蕴含其中
圣人不仁,之所以讲道德而不讲仁却有仁,是因为道德是一种更为宽泛和根源性的概念。
道根德干生命之树,道首德身中华神龙,道德又如大地,是一切美好品质生长的土壤。它涵盖了公正、善良、智慧等诸多元素,是一种基于宇宙和人性本质的价值判断。
当一个人遵循道德时,就如同遵循自然规律和人性本善的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仁”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性互动,自然就会产生。
例如,一个秉持道德的人,他在对待他人时,会基于公正和善良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他不会去欺骗、伤害他人,并且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
这种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大仁”、“上仁”、“至仁”、“止于至善”的体现,只不过它不是刻意强调“仁”这个概念,而是从道德的根干上自然衍生出来的。
二、儒家“仁字当头”的偏差
儒家强调“仁字当头”却失仁,这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当把“仁”单独拎出来并置于首位时,很容易将“仁”形式化、概念化。“仁”变成了一种外在的标签,人们为了追求“仁”的表象,可能会忽视道德的真正内涵。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就可能导致一些伪善的行为。比如,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在公众面前做慈善,但背后却有着不道德的商业手段或者对他人的剥削。
这种“仁”只是一种表面的作秀,因为它脱离了道德的根干,缺乏了公正、诚实等其他重要的道德元素。
三、孔孟在“仁字当头”上的不同
孔子志道据德依于仁,孔子的“仁”是建立在对“道”和“德”的追求之上的。他的“仁”更多的是一种在遵循道德和大道基础上的人际互动准则。
孔子的“仁”具有一定的内敛性,是从个人修养出发,逐步扩展到社会关系中的。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自身的道德体验出发,推己及人,体现出一种在道德基础上的“仁”。
孟子的“仁”则更多地强调“性善论”基础上的“仁”的扩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仁”是人性中本就具备的,应该积极地将这种“仁”推广开来。
然而,这种过于乐观地看待人性的观点,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过于强调“仁”的扩张,而忽视了社会现实中的复杂性和人性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时,“仁”就容易变成一种空洞的理想。
例如,在治理国家时,如果仅仅依靠人性本善的“仁”,而不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就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总结:
圣人以道德为根本,“仁”自然而生,这是一种基于本质的价值体现。而儒家“仁字当头”的理念存在偏差,容易导致形式化和伪善。
孔子和孟子在“仁”的理念上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在单独强调“仁”时可能出现的两面人、虚伪性等问题。
我们在理解和借鉴儒家思想时,应该回归到道德的根源性上来,以更全面、更本质的视角看待人际之间的善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