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非子“三古说”,看人类远古退化史
作者:朱云川
韩非子有三古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圣人文化到贤者理财,再到英雄暴力争夺天下,人类远古史的确是退化的。
《从韩非子“三古说”,看人类远古退化史》
韩非子曾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一深刻的观点,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演进历程中,确实能发现人类远古史呈现出一种退化的趋势。
一、上古竞于道德:圣人文化的光辉
在上古时期,人类竞于道德。那是一个圣人文化闪耀的时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更多地依赖于道德的约束。原始社会中,部落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享资源。
例如,在狩猎过程中,捕获的猎物会按照部落内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进行分配,照顾到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道德并非是基于复杂的条文规定,而是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群体生存的本能认知。
圣人文化中的“圣”,代表着一种道德的高度。那些被视为圣人的个体,往往是道德的楷模,他们以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影响着整个部落。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谁更能遵循道德规范,谁更具有高尚的品德。这种基于道德的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们在一种相对平等、互助的氛围中生活。
二、中古逐于智谋:贤者理财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中古时期,人类开始逐于智谋。这一时期,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私有制开始萌芽,奴隶社会逐渐形成。贤者理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贤者们不再仅仅依靠道德来治理社会或者获取资源,而是运用智谋。例如,在农业生产中,贤者们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劳动力,如何进行土地的分配以提高产量。
在商业贸易方面,他们运用智谋来计算成本、利润,进行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这种智谋的竞争,相较于上古时期单纯的道德竞争,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阶级分化逐渐显现。虽然智谋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等,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取,道德的约束力量相对减弱。
三、当今争于气力:英雄暴力争夺天下
到了“当今”(这里指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或帝国主义时期),则演变为争于气力。英雄暴力成为争夺天下的主要手段。各个部落或者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频繁发动战争。
英雄们凭借武力来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城市被摧毁,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战争造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这种以暴力为基础的竞争,使得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人类远古史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一种退化的状态。
从圣人文化到贤者理财,再到英雄暴力争夺天下,人类远古史的这种演进,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某些方面呈现出退化的趋势。
道德的逐渐式微,智谋被用于私利的争夺,最终演变为赤裸裸的暴力竞争,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变化和面临的诸多问题。
总结:
韩非子的“三古说”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远古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变化轨迹。从竞于道德的上古,到逐于智谋的中古,再到争于气力的当今,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呈现出退化现象,道德约束的减弱、智谋用于私利争夺以及暴力争夺天下等都反映了这一趋势,这也促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