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治与德治:长久之道与历史周期律
作者:朱云川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交谈时提出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一部中国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回应称,中国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
朱云川老师指出,不只是民主,而是道在德先,大道真理作主。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文化先行。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不战而胜。
是以有道之正治得,无道之德治失。上德有道必有德,下德无道必失德。
在正治太平盛世里,君民都轻松,不勉强就有德,好比顺风扬帆,顺水推舟,可以长久。反之,在德治精英主义里,君民牺牲自己,艰苦奋斗才有德,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短期可以,长期必失德。
《正治与德治:正治的长久之道与德治的短期性》
在治国理政的思想版图中,正治与德治犹如两条不同的路径,通向截然不同的未来。而经过深入的剖析,我们会发现正治才是符合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德治则存在难以克服的长期弊端。
一、正治:轻松且持久的治理之道
正治,以道为尊,遵循真理,道在德先,以正治国,无为而治。这一理念就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过君民之间,带来轻松与和谐。
正治下的君民关系如同顺风扬帆、顺水推舟。君民不需要过度地挣扎与勉强,就能在自然的发展轨道上前行。
以中国古代的盛世为例,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政府减少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预,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够自由地发展农业、商业等。
在这种宽松的治理环境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风尚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百姓不需要被强制去做什么“有德”之事,在富足、自由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遵循道德规范。这种道德是内生的,是基于人性本善以及良好社会环境的滋养。
从君主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君主的不作为,而是君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过度地发号施令。君主不需要通过强迫百姓来彰显自己的权威或者推行某种道德标准,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国家机器在自然的轨道上运行。
这样的治理方式,不会使君主陷入疲惫的统治挣扎中,也不会让百姓因过度的管制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轻松和谐的状态,就像一艘在顺风顺水的航道上行驶的船,能够持续地航行下去,国家也因此能够长治久安。
二、德治:短期可行但长期失德的治理模式
德治,以德为尊,服从领袖,德在道先,有为而治,精英主义。这一理念乍一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但深入探究后,会发现其长期的隐患。
在德治的模式下,君民需要通过牺牲自己、艰苦奋斗来展现所谓的“德”。这就好比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短期内,这种牺牲精神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斗志,凝聚人心。
例如,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或者重大自然灾害时,领导者号召民众节衣缩食、奉献力量,民众积极响应,众志成城地克服困难。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在短期内确实能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能够解决眼前的危机。
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失德的情况出现。长期的牺牲会使君民的精力和资源不断被消耗。百姓长期处于艰苦奋斗的状态,生活的压力会逐渐磨灭他们的积极性和对道德的追求。
对于君主来说,长期依赖民众的牺牲来维持统治,会使统治的根基变得脆弱。
而且,由于德治强调服从领袖,一旦领袖的决策出现偏差,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困境。因为这种治理模式下,决策更多地依赖于领袖的个人意志,而缺乏对客观真理的遵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逆水行舟的状态会使君民疲惫不堪,原本的高尚道德也会因为过度的消耗而变得难以维持,最终导致德治的失败。
三、正治才是治国的根本方向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正治成功的范例,也能看到德治失败的教训。正治的轻松持久与德治的短期局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正治的价值。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发展,正治理念下的无为而治、尊重规律等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例如,在道德经济中,政府遵循市场规律,不过度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让道德领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正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这样的治理方式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能让社会成员在自由、公平的环境中遵循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
正治与德治的差别不仅仅是治理方式的不同,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命运的关键因素。
正治以其轻松和谐、符合规律的特点,能够使君民在自然的发展中实现长久的稳定与道德的提升。而德治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长期的牺牲与逆水行舟的艰难必然会导致失德和失败。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正治的正确性,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遵循正治的理念,让国家和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