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道德哲学在治国理政中的表现
作者:朱云川
道德哲学在治国理政中的表现:以道为尊,服从真理,道在德先,以正治国,无为而治,共产主义,叫正治;以德为尊,服从领袖,德在道先,以德治国,有为而治,精英主义,叫德治。
道求真,德务实。只求真不务实,等于不作为。只务实不求者,等于乱作为。不求真就是无道,不务实就是缺德,二者相交加,就是庸劣塞道,必然天下大乱。
《论道德哲学在治国理政中的不同表现及影响》
在治国理政的宏大语境下,道德哲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走向、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
一、以道为尊的“正治”理念
以道为尊,意味着服从真理,将真理置于首位。在这种理念下的“正治”,道在德先,秉持以正治国、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度。
以道为尊强调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遵循。就如同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样,共产主义理念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真理的深刻洞察。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生产资料共同制、按需分配等原则都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例如,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初期,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在土地改革等政策上体现出对广大农民利益的尊重,这是服从真理的表现。
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正当作为,不过度干预,遵循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经济领域,政府不过度干涉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种无为而治的体现。
当国家治理遵循这种“正治”理念时,就如同顺水行舟,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国家朝着现实合理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二、以德为尊的“德治”理念
与之相对的是以德为尊的“德治”,它强调服从领袖,德在道先,以德治国,有为而治,带有精英主义的国家主义色彩。
以德为尊重视领导者的品德和智慧在治理国家中的引领作用。在中国古代,墨家倡导的德治思想就十分注重天子(君主)的品德修养。与之相反,儒家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爱人)的人治,不是崇尚贤能者的德治。一个贤明的君主以自己的品德来感化民众,以身作则地推行道德规范。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自身的仁德影响着朝廷和民间,他的“贞观之治”离不开他个人的品德魅力。在现代社会,特殊情况下的“德治”,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精英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道德素养和领导能力,积极有为地制定政策、推动改革。比如一些国家的技术官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才能在经济规划、社会福利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这种“德治”如果过度强调德在道先,可能会出现个人崇拜、砖家叫兽等问题。如果仅仅服从领袖而忽视了对真理的追求,可能会导致决策缺乏科学依据。例如,历史上一些王朝在晚期,君主的个人意志过度膨胀,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国家走向衰败。
三、道与德的平衡:治国理政的关键
道求真,德务实,二者缺一不可。只求真不务实,就像纸上谈兵。例如赵括熟读兵书,在理论上对军事搞教条主义(不求真),缺乏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难作为)。
而只务实不求真,则是盲目的行动。比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政绩(务实),盲目上马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和长远发展规划的项目,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真理(不求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乱作为)。
不求真就是无道,在治国理政中,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探寻真理,国家治理就会失去正确方向。不务实就是缺德,即使有再好的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为人民谋福利,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道缺德相交加,庸劣塞道,必然天下大乱。
四、结论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应坚持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保障道在德先的长期落实。服从真理为道,服务人民为德,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和规律指导实践,同时又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将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民众的道德素养与务实的行动相结合。
只有在道与德的框架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无道或缺德而带来的各种治理危机,建成一个和谐繁荣、人民幸福、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